日期检索:
科技助农 圆致富梦想






本报记者 崔福红 文/图
科技“护航”养殖户
1993年,李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原耀县畜牧兽医站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去年11月,李超到小丘镇孟虎村下乡,在走访养殖户时发现许多羊出现体重、产奶量下降的现象。为了深入研究,几天后,他再次回到孟虎村,把群众的病羊买回来,并专程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检验,最终确诊为羊干酪性淋巴结炎。
李超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又是查资料,又是和行业专家进行电话沟通。他多次奔波于耀州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之间,经过100多天的技术攻坚,最终于今年3月14日,和西农专家一起研制出羊干酪性淋巴结炎实验疫苗,并于4月3日给第一批实验羊注射疫苗。
利用科学技术为养殖户服务是李超的追求。他在养殖场推行了“及时跟踪监测免疫抗体,以监定免,以监促免”的免疫综合防治新模式,科学预测预警,有效减少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通过推广动物疫病监测及防控技术,有效降低了全区动物疫病发生率,以及猪、禽、牛因疫病死亡率。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养殖成为产业脱贫的主要产业,他的担子更重了。李超经常奔走在各镇的养殖场和农户家中,认真讲解圈舍的建设、品种的选择,疫病的防治、到处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土专家”地头授技忙
吴鑫是石泉县熨斗镇刘家湾村驻村工作队的一名队员。他是一名90后,也是村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土专家”。
2016年,吴鑫回到家乡创业,做电商、销售中药材,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中药材种植前景向好。吴鑫利用自家土地,示范带头发展中药材吴茱萸。
5月27日,记者见到吴鑫时,他正在和村里的贫困户商量种药材的事。刘家湾村第一书记吕恒华介绍:“2018年3月,经工作队考察后,吴鑫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传、帮、带’进行全方位培养。将他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后,作为工作队队员派驻村上。除包联9户贫困户外,他还负责协助做好全村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工作。为了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吴鑫几乎每天都在田间地头忙碌,不是动员乡亲们发展产业,就是手把手教贫困户使用各种农业器械。”
为让群众离职业农民更近一步,吴鑫先了解大家的需求,再以“集中授课”和“送学上门”方式,让刘家湾村有劳动力的群众实现技能培训全覆盖。吴圣禄在吴鑫的帮助下,农业机械使用越来越熟练。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后,吴圣禄成了合作社的得力干将,不光解决了合作社技术问题,他每天能收入200元以上。
返乡4年,吴鑫从大学生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职业农民,也是村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土专家”,还是刘家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他把村里闲置土地大范围流转过来,与刘家湾村党支部一起带领全村在家劳动力修路、开荒,把一片片土地种上中药材,开出“致富花”。
“农机达人”带动机械化作业
今年48岁的秦民权是黄陵县桥山街道仓村人。从小热爱农机的他20岁开始就摸索着维修收麦机。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创新。不同的农作物对机器的转速和配套设施要求不同,他都能改良。他还参加过第三届陕西省职业农民技能大赛。
秦民权承包了农业局社会化服务项目,为农民免费旋地、耕地、播种等,与村民共享信息,带动周边村民参与机械化作业。2010年5月秦民权成立仓村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55人。他坚持以农机为主体,开展机耕、机播、机收、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农机作业服务,并辐射富平、白水等县开展跨区作业。2016年被延安市农机中心评为农机合作社“五有”示范社。2017年被评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合作社组织作业队开展跨区域作业,采用统一价格、统一作业、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为农民提供优质农机服务。若遇困难农户、留守老人等,合作社为其无偿提供作业服务。近年来,合作社帮扶5户贫困户,无偿机械作业60多亩。
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与托管,实施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已成功探索出了“流转土地”和“托管土地”两种农机服务新模式。同时,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亩,“托管土地”服务作业面积40亩,科学种田,实现高产增效。
科技团队助增收
陕西科教资源富集,科技人才众多。在陕两院院士69人,研发人员14.13万人。我省已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4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0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6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8个。全省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340家,国家级园区平台324家,国际创新合作平台71个。2019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67.04%,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九,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5.42%,位居全国第四,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8.7%。全省研发经费投入532.4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5.5%,研发经费强度2.18%,位居全国第七。2019年全省登记技术合同53004项,成交额1467.83亿元,位居全国第五。28项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数量居全国第六位。
据省科技厅宣传处徐正喜介绍,近年来,我省突出高端引领导向,高质量实施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精尖技术成果,全力支持柞水等8个深度贫困县和佳县示范推广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及种植养殖技术成果,实施引智扶贫项目21项,带动贫困户626户2276人增收,培训技术骨干、果农、贫困户5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