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瑞凝村的新气象


本报记者 孙金龙 文/图
从过去“村里路面坑坑洼洼,尘土满天飞”,到如今“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从过去“不懂法”,到如今“西安市文明村”;从过去“自由发展”,到如今“基层党建综合治理示范村”……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不断加强法治、德治、自治建设,泾干街道瑞凝村生产生活面貌、乡村风气明显改善,基层乡村治理能力正在发生大变化。
加强法治 敞亮解决矛盾
初夏时节,穿过泾河一路向北,红的月季、绿的草坪,道路两旁的行道树挺拔苍翠,生机勃勃。
5月21日,阳光和煦,沿着宽敞干净的道路走进瑞凝村。一进村就看到村广场上由泾河政法工作部(司法局)设立的法治长廊,形式多样地展示党和国家的新政策,内容丰富地宣传乡村发展的新蓝图。老人、孩童在长廊中观看、学习,长廊已然融入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了瑞凝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泾河新城把涉及村民生活的法律常识宣传到田间地头、农户院落。从村里的实际出发,引导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增强主人翁意识,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增强广大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人民调解已经成为瑞凝村群众解决矛盾的主要方法。
“以前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得不到有效解决,最后发酵成为邻里之间的矛盾。现在大家有事都去找村里调解,敞亮地解决矛盾。”村民张爱民高兴地说。
如今,瑞凝村广大村民纷纷形成了“遇到问题找村上、解决问题用法律”的意识。
瑞凝村的善行义举榜上展示着村民公开评选的孝、诚、爱、仁典型代表,村上还定期开展全村道德大讲堂。村党支部书记高宏章说:“只有品德好,才能带好头,做表率。”
村民自治 革除陈规陋习
瑞凝村的“老年餐厅”从选址到建立,全村每户出一个代表全程参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餐厅,彻底解决了村里孤寡老人的吃饭问题。目前,村里30多位老人在“老年餐厅”就餐。
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处处表现了瑞凝村的办事风格——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着办、一起干。
“农村耕地、林地、荒地等承包经营必须公开,维持各居民小组的地界不变。”“如因生产和建设需要调整用地,并予以相应调整,本村享受务工人员的补贴标准和人数须进行村务公决。”……一条条接地气的《瑞凝村村民自治章程》,教育引导村民革除陈规陋习,弘扬公序良俗,培育文明乡风。
而这些都是瑞凝村的老党员、贫困户、残疾人等不同群体参与达成的自治规则,无不流露着村民自治的鲜活力和向心力。瑞凝村以“三治融合”的实际行动,树立起无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群众上访的文明新风。
泾河新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了人民调解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畅通村民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妥善处理群众合理诉求,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调解服务,推动泾河新城基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