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肉牛养殖让我们挺起腰杆”
    王志亚正在喂牛。

  本报记者 鱼玉军 通讯员 樊悦 文/图
  “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样的生活,曾是祖祖辈辈的向往,如今已成为靖边县席麻湾村村民的最低生活标准。
  5月18日,记者来到靖边县席麻湾村王志亚的家,只见他的家里干净整齐,电器家具应有尽有,盆栽植物生机蓬勃,一派现代农家气息。王志亚满足地说:“这几年党的扶贫政策好,我不仅靠养牛还清了欠债,还供了4名学生,我们靠着养殖肉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肉牛养殖让我们挺起腰杆。”
  王志亚身患肾病综合征,治病拖垮了一家人,4个孩子上学花费也大,生活一度非常窘困。2015年,他家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席麻湾村本来就有养牛的传统。养牛劳动强度相对低,风险小,可以和种地相结合,实现种养循环。王志亚用产业扶贫资金买了6头肉牛,后来又陆续筹资买了3头。尝到甜头后,他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目前,王志亚肉牛存栏14头,价值近30万元。对于曾经贫困的王志亚来说,这是做梦都没想到的好日子。
  席麻湾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133人。为了进一步建立长效脱贫机制,2017年,席麻湾村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覆盖12个小组的全体村民。合作社引进西门特尔和夏洛莱等优良肉牛品种,通过集体控股、群众养牛入股、劳务入股等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席麻湾村集体经济从最初的26头牛发展到现在的43头。
  在集体利益分配方面,席麻湾村向贫困户倾斜,贫困户享受60%的收益(每户分红不超过5000元)。为了避免“一分了之养懒汉”,今年席麻湾村将分红换成牛犊,估价入股村集体合作社或者分发给贫困户养殖,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在政策的引导和合作社的带动下,席麻湾村养牛产业不断壮大。全村376户,肉牛饲养量超过1000头,存栏500多头,户均饲养3头。
  养牛产业的发展大幅带动农民的增收。2019年,席麻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07元,同比增长90.78%,远高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目前,席麻湾村贫困户已减至5户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39%。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