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护秦岭底色 “绘”诗情画意


本报记者 黄敏
俯瞰秦岭,重峦叠嶂,峰峰相连;草木葱郁,云雾缭绕,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开。
陕西秦岭总面积5.82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占85.2%。秦岭生态环境更绿更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陕西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五月的秦岭,处处葱茏,绿意涌动。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满目青山绿水,耳畔鸟鸣莺啼。走进石泉县熨斗镇刘家湾村,屋舍楼宇整齐划一,种植产业集中成片,林下鸡鸭悠闲踱步,一个美丽、和谐的新农村映入眼帘。五年来,这个秦岭深处的贫困山村通过环境整治、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等途径,蹚出了一条产业兴、群众富、生态美的蝶变之路,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这几年,我们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实现了整村脱贫,生态环境越来越美,整个村庄都充满了活力。”刘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卢方强说。
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刘家湾村的变迁只是秦岭生态保护进程中的一个缩影。自1965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太白山保护区)后,我省高度重视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持续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增加秦岭地区森林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开设秦岭讲坛,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修订秦岭保护方案,制定保护行动,内容丰富,任务明确,推动秦岭生态质量和生态功能持续向好。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秦岭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69.65%,有种子植物3800余种在秦岭之中抽枝散叶,580种陆生野生动物于林间闲庭信步。并称为“秦岭四宝”的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野外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秦岭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世界罕见,丰富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扮亮了秦岭多彩的生态空间。
秦岭巍巍,渭水泱泱。发源于万山之祖的秦岭不仅是中国的顶级生态空间,也是陕西最美的封面。多年来,在秦岭孕育的三秦大地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作历久不变,久久为功,支撑着陕西乃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生不息。
步入新时代,秦岭生态保护从原来的“限制开发”转为“保护为先”。当前,我省着力加快秦岭生态修复。2019年底,颁布实施的秦岭保护条例中,保护面积由海拔2600米以上区域扩大到海拔2000米以上区域,详细划分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形成“海拔+区块+生态廊道”的保护体系,秦岭生态保护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守护秦岭底色,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陕西将接继奋斗,努力探索秦岭生态保护新模式,让每一座青山、每一条河流都焕发生机活力,绘满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