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脱贫“倒计时” 一刻不耽搁




本报记者 边浩 韩小珍 文/图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县委、县政府向广大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当前,这项工作真正进入‘倒计时’阶段,我们一刻也不能耽搁。”4月17日中午,眉县县委书记刘志生在汤峪镇钟吕坪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说。从去年7月就任眉县县委书记,刘志生已走访了24个贫困村。
将贫困户镶嵌在猕猴桃产业链上
“刘书记,您一天这么忙还抽空来看我,太感谢了。”看见刘书记朝着自己家的地头走过来,正在干活的孟岁平热情地打着招呼。
“老孟,听村里干部说,因为缺技术,你的猕猴桃一直卖不上价钱。今天我给你带来了‘土专家’,让他给你指导指导。以后作务方面有不懂的地方,你就直接找他。”刘志生指着身边的农民技术员黎新宏向孟岁平介绍。
“谢谢刘书记,今年这3亩猕猴桃全部换头到位,最近正发愁技术跟不上。这下好了,不用担心了。”孟岁平感激地说。
眉县位于秦岭北麓百万亩猕猴桃产业带核心区,猕猴桃种植面积30.2万亩,综合产值52亿元,品牌价值98.28亿元。近年来,眉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一号工程”来抓,大力推行产业脱贫“6+”模式,千方百计将贫困群众镶嵌在猕猴桃产业链上,让他们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去年来眉县的时候,看着这里的猕猴桃树一片葱茏,给我这个陕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志生说,通过8个多月的调研走访,他了解到,一些群众虽然有猕猴桃产业,但因无法掌握科学的作务技术导致增收缓慢。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在‘精细’上下功夫。”刘志生强调。针对在走访过程中贫困户提出的困难和问题,他结合眉县当地实际,提出“两培两提六到位”的工作方法。其中,“两培”就是培训农民、培训贫困户。
实现企业与果农互利共赢
“我这片猕猴桃地一共是3.5亩,没有托管之前,每年只能收入几千元。去年加入托管之后,一下子就收入了5万元。”4月17日下午,在眉县金渠镇猕猴桃专业示范园,宁渠村6组村民王满良告诉记者。
王满良所说的托管指的是技术托管。去年以来,眉县遴选16个龙头企业与8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及3302户贫困户签订了帮扶协议,累计开展培训115场5380人次,为贫困户配送有机肥、除草剂等农资480吨,订单收购贫困户猕猴桃5300亩,托管贫困户果园1.2万亩。
“不论是疏芽、修剪,还是疏蕾、授粉,只要是果园管理的关键期,合作社的技术员都会来地里进行指导。空闲时间,我还会参加县上组织的培训,现在基本的作务技术已经掌握了。”王满良自信满满地说。
“让专业人干专业事,走产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之路,既筑牢了产业支撑,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稳定收入;我们还要发动更多的猕猴桃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推广猕猴桃托管模式,实现企业与果农互利共赢。”刘志生表示,在冲锋冲刺、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眉县将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夺取脱贫攻坚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