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陇县:工厂建在家门口 群众圆了就业梦
  本报记者 辜希静 通讯员 王立平
  5月6日一大早,陇县固关镇穆家庄村的付国银吃完早饭,迈着轻快的步子去邻村的电子厂上班。
  “不远,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付国银说。
  付国银今年50岁。几年前,一次夏收,付国银的左手被脱粒机“吞掉”两根手指,这给她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变成了半个残疾人。”提起前几年的打工经历,付国银调侃中又有些辛酸,“活不好找,最远到过内蒙古,干一些零碎活。一个月挣七八百元,除去吃喝花销,落不下几个钱。”
  如今,付国银上班的地方是固关镇苟家村苏陕协作社区扶贫工厂。“主要生产喇叭音圈,产品销往广州、深圳等地。”社区工厂经理闫建林说,当初办这个电子厂是想着为家乡的脱贫攻坚做点贡献。
  闫建林今年33岁,是苟家沟本村人,前些年一直在深圳工作。2017年,闫建林回到家乡,创办了这家电子厂,吸纳了苟家沟村和周边5个村的100多名妇女来上班,其中贫困劳动力35人、残疾人1人,每天上班保底工资65元。“如果上满全勤,加上养老保险等,一个月能收入2000余元。”闫建林说。
  付国银负责的是电子线圈冲孔,出货检查。“活一点也不难,也不吃力,对我来说,干起来得心应手。”付国银说,一个上午,付国银验收的货品有3000余件。
  很快就到了中午下班时间。付国银麻利地收拾好工作台,准备回家吃午饭。“现在好了,打工、顾家两不误。农忙时间还能做农活,一个月挣个一千多元不成问题。”付国银开心地说。
  据了解,闫建林建社区工厂初期,固关镇和苟家沟村帮忙协调了厂房用地,县人社局提供了创业担保贷款。去年,社区工厂产值达260万元,今年签订订单1000万元,目前已完成订单600余万元。如今,周边像这样的电子厂发展了4家,吸纳了320名工人就业。产品验收合格后,统一销往上海、广州等地。
  目前,陇县苏陕协作扶贫工厂发展了13家,县上投入扶持资金2200万元,吸纳务工群众512人,其中贫困户264人、留守妇女408人。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