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宝贵的财富

  􀳀王丽

  青砖黑瓦的老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门石条上“耕读传家”四个字。这字是爷爷请人刻上的,意思是嘱咐家人既要勤劳,还要用功读书。父辈们每日辛勤劳动,使我们耳濡目染,把劳动当作了一种习惯。
  印象中,父亲总是村里起得最早的人。天蒙蒙亮就听见大门打开的声响,父亲赶早去挑水,接着到处拾粪堆肥。起晚了,猪粪、牛粪就被别人拾走了。母亲也起来了,把一家人的衣服全洗了,然后生火烧水做饭,一早上不得闲。吃过早饭,父亲灌上一壶水,扛着农具下地了。农忙的时候,父母干脆带上干粮,在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我和妹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
  父亲常常带我们去田里劳动。锄草是最常见的农活,无论是花生地,还是芝麻地,父亲都要锄上几遍。他说给庄稼松松土,才能长得快。邻居们都说我父亲是种庄稼的好手,种什么有什么。其实我知道“秘诀”,那就是付出辛勤的劳动,才会有收获。
  从小学五年级起,我就寄宿在学校,每学期要交几百斤木柴。父亲带着我上山砍柴,有时要到很远的大山深处。父亲挑着一大捆柴走在前面,我挑着小捆柴跟在后面,一路走一路歇。每年,我和妹妹都会帮忙砍柴。木柴堆在一起码成垛,然后父亲用牛车拉到学校去。
  后来,家里条件稍好些,父母准备盖房。那时,盖房可不容易,先是砍了一百多担柴,然后烧了一窑的青砖,再请人垒土坯,最后请瓦匠盖房。那块“耕读传家”的石条被父亲放在门楣上。为了解决吃水的难题,父亲发动村里的劳动力,挖水沟,埋水管,把老井的水送到了家家户户。农闲时,母亲喜欢纺线织布。我家院子宽敞,几台纺车同时嗡嗡作响,把农家小院渲染得格外热闹。
  我读初中时,已算是半个劳动力了,干活从不叫苦。参加工作后,我像父母一样闲不住,脏活累活抢着干,因为劳动能让人愉悦。
  如今,父母年纪大了,待在老家侍弄庄稼。那“耕读传家”四个字被涂上了新的油漆,一直刻在了我的心里。
  劳动的家风是我家宝贵的财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