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用脚步丈量民情




本报记者 边浩 韩小珍 文/图
“抓产业要是不去田间地头,那就是一句空话。”凤翔县委书记王建民始终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用实际行动践行脱贫攻坚“一线总指挥”的责任与担当。在凤翔4年,他的足迹遍布全县的角角落落。
为困难群众谋产业谋幸福
“2016年3月1日,王书记第一次到会山村开展工作。现在,他已经来我们村调研67次了。”4月16日上午,柳林镇会山村党支部书记周海勤向记者展示了一本特殊的工作日志。
“王书记来村里走访调研,多数情况是不打招呼的。每次离开前,他会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我,以便我们及时整改。”周海勤说,他的这本工作日志专门记录王建民书记每次调研发现的问题。
会山村有村民小组8个,村民412户172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393人。该村经济发展产业单一,主要依靠传统种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针对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王建民强调要在精研政策、把握稳准的基础上,不仅做到思路明,还要做到底子清、政策熟、措施到位,力争让会山村精准扶贫工作走到全县前列。随着帮扶工作的开展,该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发展再到班子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爷爷好!王爷爷是要去我们家吗?”4月16日中午,会山村3组村民武喜祥的两个孙女正在家门口玩耍。看见从村口走来的王建民,孩子们开心地拉起王爷爷的手。“是的,你们是不是要开学了?学习用品都准备好了吗?”王建民亲切地问。
今年70岁的武喜祥家有6口人。武喜祥身体残疾,两个孙女年龄尚小,儿子一人在外地打工,收入只够养家糊口。“以前家里都是土坯房,是王书记帮我争取政策建了新房。他还鼓励我养羊、种植花椒。有了他的帮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武喜祥感激地说。
王建民将主要精力放到为困难群众谋产业、谋幸福上,坚持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接到贫困户家、到田间地头开展调研、解决问题。
花椒产业为农民增收按下加速键
4月16日下午,彪角镇红凤花椒产业示范园里一派繁忙景象,近百名群众正在给花椒除草、抹芽。
“采摘期的时候,每天用工1200人左右。大家在园区干活,很方便。”彪角镇党委书记屈宏均告诉记者,自从开始种植花椒以来,园区就组织附近的农户前来打工。目前,这个园区累计增加固定就业岗位620余个,带动380余户农户增收。
“产业兴则农业旺,农民致富选好产业是关键。花椒树耐寒耐旱,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山坡梯田都能种植,从种树到见收益仅仅需要3年,纯利润70%以上,属于投资少、见效快、稳增收的产业。”王建民说。
近年来,凤翔县持续加大花椒产业发展力度,高标准建园,订单式生产,使花椒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优势产业。同时,大力推行“政府+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四位一体“嵌入式”带贫益贫发展模式,把贫困户牢牢嵌入产业链中,通过各种有益的机制,做大做强花椒产业。
“下一步,我们要聚焦责任落实、目标完成、任务推进、问题整改和干部帮扶等内容,采取现场查看、反馈问题、整改提升、结果运用等方式,扎实推进‘十大提升行动’和‘三排查三清零’百日冲刺等重点任务,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王建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