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大山深处养牛人


本报记者 李冀安 通讯员 唐琳
4月17日,下了一夜的雨还未停。在镇坪县城关镇友谊村杨文才的牛棚里不时传出牛叫声,58岁的杨文才和妻子余德英正在给牛喂草料。
余德英打开其中一个牛棚,里面堆积了大量草料,草料后面是他们睡觉的地方,靠门口位置是休息和做饭的地方,这就是一家人临时住所。
从2001年起,杨文才开始养牛,刚起步由于设施简陋、技术不成熟等原因,牛犊死亡率很高。但杨文才坚信,自己用传统方式养出来的牛,吃得是绿色纯天然的草料,跟饲料喂养的牛比起来,更有优势,更受欢迎,只要不放弃,一定能走出一条养牛致富路。
杨文才说:“我养的牛都是老品种黄牛,可以像山羊一样在陡峭的山林里行走,可以在雪地里睡觉。”然而,现实情况是老品种黄牛非常稀少,有时一个村都很难找到一头,一头牛要三四年才能出栏,加上死亡率高,杨文才的牛越来越少了。
当杨文才一家一筹莫展时,精准扶贫政策像春风一样吹进了镇坪,也吹暖了这个小山村。2015年,杨文才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得知杨文才的情况后,村里找来了畜牧中心的专家,从圈舍、喂养、配种、护理等方面对杨文才进行了专业细致地培训,并且每年定期上门指导。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团队和帮扶干部的关心、鼓励,杨文才信心十足。
“畜牧中心领导和帮扶干部很关心我们,经常上门指导,现在牛的死亡率降到了最低。”杨文才说。死亡率降低了,技术也逐渐成熟,杨文才成了真正的养牛能手,腰包也鼓起来了。“去年卖了20多头牛,毛收入大概30万元,今年还有200头左右。”杨文才笑着说。
尝到甜头后,杨文才逐年扩大养殖规模,这几年也靠着养牛的收入在县城买了新房,2019年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儿子也考上了大学,杨文才一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从解决生计到脱贫致富,养牛让杨文才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当记者问道,养牛辛苦吗?杨文才的眼里泛起了泪光,沉默了片刻说:“虽然请了两个人,但是我们自己基本上每两天要去山里放一次牛,一个来回要走四、五十公里路,回来要清理圈里的牛粪,晚上还要准备好草料。年末卖牛的时候,又要宰牛,还要去市场上卖牛肉,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放牛真的是受了不少罪,有时一爬就是几面坡,头上扎得到处都是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余德英说。
一年养几百头牛,还有几十亩地要耕种,单靠杨文才夫妇是忙不过来的。杨文才首先想到的就是雇佣本村贫困户,这几年,每年给工人支付的工资将近8万元。“两个孩子都劝我们不要养了,太辛苦,但是我还想加油干,努力让日子越过越好,自己赚钱了也要把乡邻拉一把。”杨文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