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助力农村健康脱贫
欧阳静 李战权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解决深度贫困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仍然是脱贫攻坚任务的根本和关键。中医药在推进实施中医药产业扶贫方面已经凸显了扶真贫真扶贫精准度。坚持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扶贫中的积极作用,减轻农村贫困患者看病就医负担,已经成为助力农村健康脱贫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充分发挥中医药大众化优势
中医药健康教育是中医发展之本,其话语体系在农村地区大众化普及化理解层面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如传统中医药所包含的“治未病”理念、哲学思维、养生保健等观点和思维方式,与中医药知识传播的需要之间存在差距,导致中医药预防保健的作用难以在贫困农村地区广泛传播和覆盖。
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信、数字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加大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力度和普及面。积极组织中医药专家、学者、志愿者等深入贫困地区,用大众化口语和易学易懂的方式,开展中医药知识、预防保健知识和“治未病”理念的宣讲,提高他们的预防保健的意识,增强防病治病能力,为早日实现“健康脱贫”创造良好条件。
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
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作为中华传统医药学的理论核心,着力体现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特色和优势。农村贫困人口因经济、教育、风俗、习惯等原因,导致其预防意识、保健意识、就医意识相对滞后。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平时很少或者不去做健康体检,当感到身体不适时,有时认为忍一忍、扛一扛、拖一拖就会没事,错过最佳诊疗时间,出现小病变大病,大病变重疾,甚至癌变、晚期的恶性循环,导致因病致贫。
中医药“治未病”是防病治病的首道防线,能最大限度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医药“治未病”工作,让中医药守好疾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实现助力健康扶贫的目的。
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易廉”优势
中医药学的精髓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种整体调节的治疗方式,对治疗病因复杂的各种疾病具有明显的优势,今年在治愈新冠肺炎患者中已经展现了中医药的不可替代性。加大中医药临床特色诊疗技术推广,发挥中医药防治疾病独特优势,将其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慢性病已成为中国贫困地区人口面临的最为主要的健康风险。中医药健康教育在调节情绪、合理膳食、正常工作、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成熟的理论和基础。中医药特色诊疗手段在预防诊疗慢性病应用中较为广泛,中成药、汤剂、颗粒的使用率不断提高,慢性病患者对中医药服务的选择有较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中医药已经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其防治慢性病的独特优势,成为有效阻止和减少“因病返贫”的重要手段。
充分发挥中医药“产业扶贫”优势
中医药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助力健康扶贫的富民产业,也是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的绿色产业。为摆脱健康贫困的束缚,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贫困地区政府联合相关制药企业,在自然条件适宜的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充分调动贫困地区群众开展中药材培育种植,从而构建起比较成熟的中医药产业扶贫新模式。
打造以中药材种植和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的健康旅游产业,开展融中医诊疗、康复、养生、保健、休养于一体的健康中医药旅游服务项目,增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多元化。积极开发特色中药保健品、食品、药酒等健康旅游产品,建设中医药生态休闲旅游景区、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多层次支持中医药健康旅游展览和合作论坛的组织,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健康旅游品牌,实现贫困户的稳定增收和健康脱贫的目标。
由此可见,中医药独特的优势是推动我国健康医疗卫生服务理念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的重要途径,有效减缓了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是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健康脱贫和我国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重要保障。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解决深度贫困农村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仍然是脱贫攻坚任务的根本和关键。中医药在推进实施中医药产业扶贫方面已经凸显了扶真贫真扶贫精准度。坚持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扶贫中的积极作用,减轻农村贫困患者看病就医负担,已经成为助力农村健康脱贫的重要措施和途径。
充分发挥中医药大众化优势
中医药健康教育是中医发展之本,其话语体系在农村地区大众化普及化理解层面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如传统中医药所包含的“治未病”理念、哲学思维、养生保健等观点和思维方式,与中医药知识传播的需要之间存在差距,导致中医药预防保健的作用难以在贫困农村地区广泛传播和覆盖。
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信、数字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加大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力度和普及面。积极组织中医药专家、学者、志愿者等深入贫困地区,用大众化口语和易学易懂的方式,开展中医药知识、预防保健知识和“治未病”理念的宣讲,提高他们的预防保健的意识,增强防病治病能力,为早日实现“健康脱贫”创造良好条件。
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
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作为中华传统医药学的理论核心,着力体现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特色和优势。农村贫困人口因经济、教育、风俗、习惯等原因,导致其预防意识、保健意识、就医意识相对滞后。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平时很少或者不去做健康体检,当感到身体不适时,有时认为忍一忍、扛一扛、拖一拖就会没事,错过最佳诊疗时间,出现小病变大病,大病变重疾,甚至癌变、晚期的恶性循环,导致因病致贫。
中医药“治未病”是防病治病的首道防线,能最大限度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医药“治未病”工作,让中医药守好疾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实现助力健康扶贫的目的。
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易廉”优势
中医药学的精髓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种整体调节的治疗方式,对治疗病因复杂的各种疾病具有明显的优势,今年在治愈新冠肺炎患者中已经展现了中医药的不可替代性。加大中医药临床特色诊疗技术推广,发挥中医药防治疾病独特优势,将其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慢性病已成为中国贫困地区人口面临的最为主要的健康风险。中医药健康教育在调节情绪、合理膳食、正常工作、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成熟的理论和基础。中医药特色诊疗手段在预防诊疗慢性病应用中较为广泛,中成药、汤剂、颗粒的使用率不断提高,慢性病患者对中医药服务的选择有较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中医药已经在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其防治慢性病的独特优势,成为有效阻止和减少“因病返贫”的重要手段。
充分发挥中医药“产业扶贫”优势
中医药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助力健康扶贫的富民产业,也是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的绿色产业。为摆脱健康贫困的束缚,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贫困地区政府联合相关制药企业,在自然条件适宜的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充分调动贫困地区群众开展中药材培育种植,从而构建起比较成熟的中医药产业扶贫新模式。
打造以中药材种植和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的健康旅游产业,开展融中医诊疗、康复、养生、保健、休养于一体的健康中医药旅游服务项目,增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多元化。积极开发特色中药保健品、食品、药酒等健康旅游产品,建设中医药生态休闲旅游景区、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多层次支持中医药健康旅游展览和合作论坛的组织,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健康旅游品牌,实现贫困户的稳定增收和健康脱贫的目标。
由此可见,中医药独特的优势是推动我国健康医疗卫生服务理念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的重要途径,有效减缓了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是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健康脱贫和我国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