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汉阴:77个贫困村64635人实现脱贫
本报讯(记者 李冀安)“截至2019年底,汉阴县累计稳定脱贫退出77个贫困村、21705户6463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14%,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目标。”4月10日,汉阴县委书记周永鑫在安康市政府召开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小康新时代”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汉阴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达10.5%,141个行政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农村饮水安全达到国家要求;村通动力电率和电力入户率达100%;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77个贫困村全部有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和互助资金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无因贫失学或辍学。
脱贫攻坚以来,汉阴县33名县级领导到镇驻村督战,109个县级帮扶单位包联77个贫困村、15个重点非贫困村,387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吃住在村,5065名县镇村三级干部帮扶贫困户、联系非贫困户全覆盖。
针对产业发展短小散、集体经济薄弱和群众脱贫不稳、增收无门等问题,汉阴县推行“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扶持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发展茶叶、蚕桑、果蔬等特色产业10.5万亩,成立产业专业合作社136个,贫困户带资入社1.4万户,采取划地到户、分工分业、委托代管、返租倒包、务工取酬等方式,促使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将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
汉阴县有5081户17940人搬入新居,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5740户,全县脱贫户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该县创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138”体系,紧扣建强一个支部、做实三大载体、建优“八个中心”的思路,300户以上的搬迁安置区全部建成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建有便民服务、物业管理、平价购物、老人日间照料、儿童托管中心等,有效破解了稳得住、能致富难题。
以村级治理平台为支撑的“321”基层治理模式,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该县创新搭建“镇园产业联盟”平台,以建立农业全产业链为方向,由县镇党委政府搭建产业信息资源联接平台,形成园区、企业、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新机制。全县共对接项目226个,86家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增收。
周永鑫表示,面对31万汉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将严格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责任再夯实、政策再精准、工作再细化,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最后胜利。
汉阴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达10.5%,141个行政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农村饮水安全达到国家要求;村通动力电率和电力入户率达100%;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77个贫困村全部有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和互助资金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无因贫失学或辍学。
脱贫攻坚以来,汉阴县33名县级领导到镇驻村督战,109个县级帮扶单位包联77个贫困村、15个重点非贫困村,387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吃住在村,5065名县镇村三级干部帮扶贫困户、联系非贫困户全覆盖。
针对产业发展短小散、集体经济薄弱和群众脱贫不稳、增收无门等问题,汉阴县推行“加入一个组织、发展一项产业、扶持一笔资金”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发展茶叶、蚕桑、果蔬等特色产业10.5万亩,成立产业专业合作社136个,贫困户带资入社1.4万户,采取划地到户、分工分业、委托代管、返租倒包、务工取酬等方式,促使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将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
汉阴县有5081户17940人搬入新居,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5740户,全县脱贫户安全住房保障率达100%。该县创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138”体系,紧扣建强一个支部、做实三大载体、建优“八个中心”的思路,300户以上的搬迁安置区全部建成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建有便民服务、物业管理、平价购物、老人日间照料、儿童托管中心等,有效破解了稳得住、能致富难题。
以村级治理平台为支撑的“321”基层治理模式,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该县创新搭建“镇园产业联盟”平台,以建立农业全产业链为方向,由县镇党委政府搭建产业信息资源联接平台,形成园区、企业、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新机制。全县共对接项目226个,86家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增收。
周永鑫表示,面对31万汉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将严格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责任再夯实、政策再精准、工作再细化,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