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脱贫路上的县委书记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访凤县县委书记张帆
    张帆(左)探望杨永莉,鼓励她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本报记者 边浩 韩小珍 文/图
  “林麝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雄麝所产的‘麝香’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作为林麝养殖的最佳适生区之一,凤县发展林麝产业有着先天优势。”3月20日,在凤县林麝小镇红花铺产业扶贫基地,该县县委书记张帆正在向大家介绍林麝产业发展情况。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农林特色鲜明,林麝、中蜂、花椒、中药材、苹果等特产品质优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张帆提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色”和“1+N”的产业发展路径,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举措,推动全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小精灵带动大产业
  上百间连栋“小别墅”,每栋“小别墅”都有卧室和露天运动室,卧室内离地50厘米还搭了一张“床”……在凤县红花铺产业扶贫基地养殖区,这些“小别墅”的主人——林麝,每天都有专人喂养。
  “在没来这里之前,除了在家务农,我偶尔会外出打打零工,收入很不稳定。去年,我接受了专业培训获得了饲养员证书。现如今有了稳定收入,日子也越过越好了。”饲养员蒋建斌笑着对记者说。
  脱贫攻坚工作中,凤县将林麝养殖作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中国林麝之乡”品牌优势,在全县9个镇建设了12个林麝产业扶贫基地和20个饲草种植基地,将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嵌入林麝产业链条,实现林麝扶贫产业贫困户全覆盖。同时,该县探索推广“自养、寄养、代养、合养、饲草、务工”六种发展模式,吸引林麝养殖从业人员5000多人。
  “凤县的林麝养殖,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梦想成真,也加速了产业转型,实现了绿色富裕共赢。”张帆介绍。
  目前,凤县共有林麝养殖公司20家、产业扶贫基地12个,林麝存栏量超过1.8万头,占全国2/3,麝香产量占全国70%,年产值超过2亿元。
  扶志扶智激发新动力
  “闺女,你姨今天又来看我了,你跟她说几句话吧。”3月20日中午,在凤县双石铺镇安沟门绿景小区,杨永莉对电话那头的女儿刘娟说。
  “姨,谢谢您这几年对我和我妈的照顾,您平时也要多注意身体,别太辛苦了。”电话里,刘娟就像关心妈妈一样关心着她的这位“姨”。
  杨永莉和女儿刘娟口中的“姨”,说的就是县委书记张帆。2010年,杨永莉的丈夫因病去世,剩下她和女儿相依为命。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杨永莉一度自暴自弃,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张书记一直开导我、鼓励我,让我重拾信心。”杨永莉告诉记者,女儿刘娟现在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她自己也发展了养殖业,收入不错,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信、自强的精神建设,引导贫困人群自我努力发展,是实现脱贫的根本途径。”张帆说,在每周的例会上,她着重强调驻村干部要引导贫困群众激发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
  凤县坚持把“精神扶贫”作为突破口,坚持扶志、扶智与扶德相结合,按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的工作思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为契机,以“推动文明实践,聚力扶贫攻坚”为着力点,将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探索开展脱贫攻坚系列实践活动,推动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大转变、行为习惯大改善、文明程度大提升。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