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厚植绿水青山 扮亮三秦大地
——我省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努力推进春季造林工作侧记
    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千亩李子园新蕊抱枝头。

    咸阳市组织开展树木剪枝培育工作。
    白河县有序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黄土高原披绿装(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黄敏
  春光明媚无限好,城乡处处添新绿。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又到了一年一度植树种草、植绿造美的好时节。
  鉴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仍处于关键阶段,省林业部门在坚决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紧抓林业生产不松懈,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植树增绿美化活动,努力开创全省春季造林工作新局面。
  1 突出林果生态 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3月1日,石泉县城关镇太阳坡村周边山坎河畔春意盎然,草木新枝迎风吐绿。
  “拉直对端,再向右移一点,好!”山脚下,村民徐文富带着几名工人忙得不可开交,牵线定位、挖坑栽树、下肥浇水……不一会儿,原本光秃的地面上一株株新栽树苗昂首挺立,嫩芽翠绿更显希望和生机。“路边一排种观赏性绿植,中间种李树、桃树、樱桃树。树木长成后,一年四季都是满山绿、满坡果。”戴着口罩的徐文富难掩笑意地说,自己种下的不仅是财富,也是生态美景。
  另一边,池河镇谭家湾村的山梁上,石泉秦牧果业600余亩的李子园正吸吮着春天的甘露,枝头新蕊如繁星点点,园里人头攒动,压技、托盘、刷白……忙碌而有序。
  “发展经济林,增绿又脱贫。”秦牧果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片山坡原本荒草丛生,经过几年植树造林,现已形成了“春观花海、夏品香李”的特色产业。“我们动员附近村民一起种植李子,科学管理,目的是要把这一片打造成大规模、高品质、名品牌的示范园区。”这位负责人说。
  眼下,正值春季造林建园的大好时节,石泉县林业部门积极统筹防控、造林两不误,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全县春季150个村林业产业示范点全面铺开。目前该县新建特色经济林7500亩,以枇杷、李子、樱桃等为主,将带动全县1658户6053人发展林业产业。
  今年,我省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继续落实脱贫政策,发展富民产业,把“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进一步推进山林增绿、果业增收,充分发挥林果生态优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2 创新植绿形式 推进生态系统提质增效
  进入三月份以来,三原县陵前镇的田间地头人来人往,大型机械轰轰作响,人们挥锹填土热情高涨,一派繁忙景象。
  连日来,三原县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季造林,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在陵前镇栽植玉兰花、海棠花1000余亩。这也是当前咸阳市创新义务植树活动的一个缩影。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咸阳市采取分区分时间段、不聚集等方式,深入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引导群众参与网络植树、蚂蚁森林活动,号召社区团体通过捐资捐物、认种养等形式参与义务植树活动。
  此外,兴平、礼泉、三原等地率先开展庭院、社区、村庄和荒山绿化活动,栽植红叶李、连翘、樱花、玉兰、海棠等苗木1200余亩。据统计,目前,咸阳已完成整地3万余亩,完成营造林1500余亩,全市春季造林绿化正式拉开序幕。
  为做好疫情防控和春季造林两手抓、两促进,我省积极推进社会造林,鼓励和引导各方力量投身义务植树,见缝插绿,全面建绿;充分运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拓宽公众尽责渠道;深化与相关企业和组织合作,营造浓厚的植绿氛围,持续推进国土增绿,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提质增效。
  3 聚焦重点区域 加快生态空间由绿变美
  2020年是以生态空间治理推进美丽陕西建设的奋力奔跑之年,任务繁重、影响深远。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营造林生产滚动计划,今年全省要完成营造林732万亩。目前,我省自南向北陆续进入春季造林黄金季节。
  2月20日,省绿化委和省林业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加强管理,压实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抓好春季营造林工作,确保今春完成全年60%以上的造林任务。
  疫情之下,我省立足生态建设实际需求,科学规划年度任务,将春季造林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全省着力建设森林乡村,鼓励贫困村组建造林专业合社,动员未外出务工劳动力就近参与植绿造林,加快落实荒山绿化、林果基地、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和村庄绿化工作,扎实推进生态空间治理工程,精准实施重点区域增绿增效。
  同时,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以及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等保护,全面奏响全省春季造林建设序曲。待疫情结束后,抢抓时机,大干快干,全速推进,确保完成既定目标,为全省发展“三个经济”实现“追赶超越”厚植绿色根脉,加快推进我省生态由绿向美转变。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