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夯实民生之基 织牢保障之网






本报记者 黄敏
2月,尽管疫情的阴霾笼罩在全国人民的心头,但各地复工复产的热潮如火如荼。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市场供应……这一切都与“民生”息息相关。
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和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等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实在。
目前,我省农村26.94万户91.41万名住房困难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安置社区;全省中小学净入学率接近100%;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贫困发生率连年下降……2020年2月底,全省5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1 住房安全“堡垒”更加牢固
“我只花了1万元,就住上这样的好房子,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2月26日,说起易地扶贫搬迁,丹凤县寺坪镇赵塬村贫困户张忠峰难掩喜悦之情。
丹凤是深度贫困县,也是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区”之一。自我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丹凤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积极探索实施“先业后搬”,通过开办“社区工厂”,帮助贫困群众变身产业工人,基本实现搬迁户户均1人就业的要求,促进就业带动增收。
丹凤县竹林关镇贫困户何兰英对此深有体会:“搬到镇上丹水安置社区以后,我就在社区开办的服装厂里上班,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挣钱。相比以前四处打工,顾不上家的日子,现在的生活才叫幸福。”目前,丹凤县共建成17个安置点,7305户“十三五”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户中,有7118户搬迁入住。
“十三五”期间,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共27.09万户91.96万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前所未有。2016年以来,我省坚持脱贫方向,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截至2019年12月底,我省已完成26.94万户91.41万人入住安置社区,实际入住率99.43%。
2 义务教育城乡一体更加融合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2020年的春节注定让人难忘。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个寒假充满了全新的体验。
“我们每天在手机或电脑上听课学习,还能在网络会议室里和老师、同学们交流。”2月29日,大荔县安仁中心小学一名五年级女生兴奋地说。
疫情发生后,为应对延期开学所造成的影响,省教育部门对全省中小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进行部署,全面开展在线教学。这对全省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次关键性的考验,验证了现代教育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及治理水平。
多年来,“乡村弱、城市挤”等教育难题,一直牵着农村万千家长的心。十八大以来,我省以整体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基本装备配套、信息化建设等多重统一,使农村中小学和城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城乡教育差距不断缩小。
优先教育发展,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提高了教育内涵,也为建设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现代教育新格局奠定基础。目前,全省中小学净入学率接近100%,省级标准化高中占比超过80%,义务教育水平和办学实力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3 基本医疗覆盖更加密实
2018年,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户65.88万户183.27万人,其中因病致贫返贫20.2万人,占全省贫困总户数的四分之一,健康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
蒲城县椿林镇兴林村28岁的毕贝贝就是健康扶贫受益者之一。毕贝贝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十多年,因为经济困难长年卧床,病痛的折磨令他苦不堪言。
2019年3月,毕贝贝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锻炼,现在的他已经可以拄拐行走。“要不是扶贫政策好,我可能这辈子都站不起来。现在我能行走,慢慢也能自食其力,全家的负担轻了一大截子。”毕贝贝笑着说。
一直以来,我省都把健康扶贫摆在医疗卫生工作首位,以“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了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体系、提高农村合疗报销比例和大病保障制度等途径,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切实筑牢这道防止因病致贫的民生底线。
健康扶贫成效凸显,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1351.8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超过99%。健康陕西建设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现,分级诊疗覆盖90%的县级医院和70%的乡镇卫生院。
五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少一人。2020年2月27日,随着最后29个贫困县宣布脱贫,我省5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陕西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征程。
手记
越是艰难时刻,越要守牢民生保障线
■黄敏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保障“米袋子”“菜篮子”等基本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只有供应链不断、价格稳定,人们才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只有出行安全,城市才能动起来,经济才能活起来……越是艰难,越要牢牢守住民生保障线。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坚持把“两个80%”用于民生,完善各项政策落实,更有力、更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促进就业、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
这其中,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收入稳,人心就稳。近年来,我省稳步推进就业扶贫,让贫困群众的“饭碗”更加稳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推进健康陕西建设、完善城乡养老体系等举措,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让美好生活的基础更加扎实。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我省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建设,实现了基本保障应保尽保,民生改善“成色”十足,群众生活日渐富裕。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下一步,我省将沿着“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工作路线,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全省社会和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为巩固脱贫质量夯实基础,为乡村振兴勾画图景,让人民群众收获更多幸福,绽放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