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灶干粮
王新智
“二十三,糖瓜粘。”一到小年,不由得想念家乡,想念曾经的灶干粮。
在我的老家关中西府,人们对灶王爷表达敬意的方式,似乎更加实惠和淳朴。腊月二十三,在灶王爷回天庭述职起程之际,家家户户献上烙好的灶干粮,作为他辛苦奔波路途上的食物。同时还要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以期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
印象里,腊月二十三的前夜,母亲早早就和好白面,放在热炕上发酵。第二天晌午刚过,母亲就开始做灶干粮。经过揉、切、按诸道工序,加了调料的发面被擀成一张张碗口大小、一指厚的小饼。母亲用小刀、筷子、梳子在面饼上刻画出方格、菱形、梅花、叶芽等图案,有时还会点缀些芝麻。后来日子好过了,烙干粮时会添加牛奶鸡蛋,以期口感酥脆香甜。
母亲将做好的面饼放入炙热的铁锅,用麦草文火慢烤,不时起身翻面饼。从烟囱里吐出来的缕缕炊烟在飞舞的雪花中飘飘荡荡,渐渐融合在一起。随着炊烟飘散,灶干粮香甜的味道在庭院里弥散开来,诱惑着我们的味蕾。我们时不时钻进厨房,想伺机掰一块刚出锅的灶干粮,却屡屡被母亲推出灶房,说要等到全家人都回来了,祭完灶王爷才能吃。
晚饭前,母亲将灶干粮摆放在灶王爷像前,点燃蜡烛和长香。祭拜仪式结束后,母亲笑着把烙得两面焦黄、外脆里酥的灶干粮递给我们品尝。我们迫不及待地咬一口,顿时满口芳香四溢。
记忆中,朴实无华的灶干粮算不上名吃佳肴,却是敬奉灶王爷的必需品。它像淳朴的母亲,不求奢华,不羡虚名,而是用一颗朴素的心灵,怀揣美好的祈愿,盼望来年的日子风调雨顺,期盼家人平安吉祥。
如今,人们很少烙灶干粮了,而是用烧饼和果品来替代。每当想起小年的习俗,就情不自禁地想起灶干粮,想起烙灶干粮的母亲,想起其中蕴含的情义与母爱……
“二十三,糖瓜粘。”一到小年,不由得想念家乡,想念曾经的灶干粮。
在我的老家关中西府,人们对灶王爷表达敬意的方式,似乎更加实惠和淳朴。腊月二十三,在灶王爷回天庭述职起程之际,家家户户献上烙好的灶干粮,作为他辛苦奔波路途上的食物。同时还要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以期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
印象里,腊月二十三的前夜,母亲早早就和好白面,放在热炕上发酵。第二天晌午刚过,母亲就开始做灶干粮。经过揉、切、按诸道工序,加了调料的发面被擀成一张张碗口大小、一指厚的小饼。母亲用小刀、筷子、梳子在面饼上刻画出方格、菱形、梅花、叶芽等图案,有时还会点缀些芝麻。后来日子好过了,烙干粮时会添加牛奶鸡蛋,以期口感酥脆香甜。
母亲将做好的面饼放入炙热的铁锅,用麦草文火慢烤,不时起身翻面饼。从烟囱里吐出来的缕缕炊烟在飞舞的雪花中飘飘荡荡,渐渐融合在一起。随着炊烟飘散,灶干粮香甜的味道在庭院里弥散开来,诱惑着我们的味蕾。我们时不时钻进厨房,想伺机掰一块刚出锅的灶干粮,却屡屡被母亲推出灶房,说要等到全家人都回来了,祭完灶王爷才能吃。
晚饭前,母亲将灶干粮摆放在灶王爷像前,点燃蜡烛和长香。祭拜仪式结束后,母亲笑着把烙得两面焦黄、外脆里酥的灶干粮递给我们品尝。我们迫不及待地咬一口,顿时满口芳香四溢。
记忆中,朴实无华的灶干粮算不上名吃佳肴,却是敬奉灶王爷的必需品。它像淳朴的母亲,不求奢华,不羡虚名,而是用一颗朴素的心灵,怀揣美好的祈愿,盼望来年的日子风调雨顺,期盼家人平安吉祥。
如今,人们很少烙灶干粮了,而是用烧饼和果品来替代。每当想起小年的习俗,就情不自禁地想起灶干粮,想起烙灶干粮的母亲,想起其中蕴含的情义与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