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壮丽图景
本报记者 黄敏
1月14日,陕西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今日,陕西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今天启幕。伴随着新年的足音,我省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
此时,来自全省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齐聚西安,为陕西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共同勾画下一阶段发展蓝图。
将时间拨回2019年,盘点一年来我省的“三农”工作,步履坚实且有力。
这一年,我省“三农”工作越过了一道道坎,在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中,迎来了新契机,在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中,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呈现出焕然一新、朝气勃勃的可喜面貌。
这一年,我省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精准覆盖的“3+X”现代农业体系,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伴随着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特色区域产业正在以崭新的姿态“扮靓”全省县域经济,新业态、新动能源源催生,汇聚起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磅礴力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扶贫惠及贫困人口达到51.84万户170.97万人。不仅如此,以必胜的决心打好碧水、蓝天、青山、净土四场保卫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城乡环境治理初见成效。从秦岭之巅到黄土高原,一个个由绿向美的生态蝶变之影频频展现。陕西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如诗画卷绿意更浓、底色更美。
巍巍秦岭青山在,滔滔两河水长流。为“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我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快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汉江丹江水质持续为优,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水量达到70%,确保我省“一江清水”的北上之旅涓涓不壅,源源永续。
这一年,全面改革创新,谋长远、增后劲,科技兴农成果丰硕。无人机播种洒药、滴灌喷灌广泛应用、手机App控制温室种植……“互联网”被搬到了田间地头,一大批先进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遍地开花,为农村资源整合开发、经济持续跃升赋能增力。
关键之年,打关键之仗。这一年,聚焦精准扶贫,啃“硬骨头”,蹚“深水区”,打“攻坚战”,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剩余29个贫困县将实现摘帽,累计减贫人口近600万人,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至3.18%。
同时,我省狠抓就业创业带动农民增收。结合产业梯度转移和易地扶贫搬迁,探索出具有陕西特色的就业扶贫路径。目前,已创建新社区工厂525个,帮助771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上班”;培育就业扶贫基地729家,吸纳贫困劳动力15297人,带动其他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10万余人。
这样的探索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一年来,我省一边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一边动真格、出真招加快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搬迁移民达到92万人,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提升工程,中小学义务教育净入学率接近100%,持续推进农村医疗改革,1351.87万人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一张覆盖全省的民生保障网编得结实,织得紧密。
道路通,百业兴。过去的一年,除了农民鼓起来的“钱袋子”,还有全面建设“四好农村公路”,努力打通城乡发展“最后一公里”。在城乡之间,搭建起一条条出得去、进得来的绿色安全通道,100%乡镇和100%行政村通水泥路,交通强农新优势愈加凸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奋斗的目标。一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交出了满意答卷,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层见叠出,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农村旧貌展新颜,别开一重天地。
……
累累硕果的背后,是我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铮铮诺言和坚决行动。一件件实事、一桩桩好事落地生根,描绘出了强农富民的宏伟蓝图,勾画出了追梦中国的动人景象,美丽陕西持续绽放,乡村振兴风生水起。
2019,我省乡村写下许多精彩。
时光的齿轮旋转,下一个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唯有实干,振兴乡村,唯有奋斗,不负韶华。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站在2020年岁首,展望征途,前路可期,陕西正在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奋力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壮丽图景,以饱满的激情追赶超越,挥毫泼墨书写更加精彩的“三农”华章。
1月14日,陕西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今日,陕西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今天启幕。伴随着新年的足音,我省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
此时,来自全省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齐聚西安,为陕西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共同勾画下一阶段发展蓝图。
将时间拨回2019年,盘点一年来我省的“三农”工作,步履坚实且有力。
这一年,我省“三农”工作越过了一道道坎,在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中,迎来了新契机,在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中,迈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呈现出焕然一新、朝气勃勃的可喜面貌。
这一年,我省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精准覆盖的“3+X”现代农业体系,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伴随着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特色区域产业正在以崭新的姿态“扮靓”全省县域经济,新业态、新动能源源催生,汇聚起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磅礴力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扶贫惠及贫困人口达到51.84万户170.97万人。不仅如此,以必胜的决心打好碧水、蓝天、青山、净土四场保卫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城乡环境治理初见成效。从秦岭之巅到黄土高原,一个个由绿向美的生态蝶变之影频频展现。陕西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如诗画卷绿意更浓、底色更美。
巍巍秦岭青山在,滔滔两河水长流。为“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我省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快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汉江丹江水质持续为优,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水量达到70%,确保我省“一江清水”的北上之旅涓涓不壅,源源永续。
这一年,全面改革创新,谋长远、增后劲,科技兴农成果丰硕。无人机播种洒药、滴灌喷灌广泛应用、手机App控制温室种植……“互联网”被搬到了田间地头,一大批先进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遍地开花,为农村资源整合开发、经济持续跃升赋能增力。
关键之年,打关键之仗。这一年,聚焦精准扶贫,啃“硬骨头”,蹚“深水区”,打“攻坚战”,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剩余29个贫困县将实现摘帽,累计减贫人口近600万人,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至3.18%。
同时,我省狠抓就业创业带动农民增收。结合产业梯度转移和易地扶贫搬迁,探索出具有陕西特色的就业扶贫路径。目前,已创建新社区工厂525个,帮助771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上班”;培育就业扶贫基地729家,吸纳贫困劳动力15297人,带动其他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10万余人。
这样的探索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一年来,我省一边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一边动真格、出真招加快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搬迁移民达到92万人,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提升工程,中小学义务教育净入学率接近100%,持续推进农村医疗改革,1351.87万人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一张覆盖全省的民生保障网编得结实,织得紧密。
道路通,百业兴。过去的一年,除了农民鼓起来的“钱袋子”,还有全面建设“四好农村公路”,努力打通城乡发展“最后一公里”。在城乡之间,搭建起一条条出得去、进得来的绿色安全通道,100%乡镇和100%行政村通水泥路,交通强农新优势愈加凸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奋斗的目标。一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交出了满意答卷,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层见叠出,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农村旧貌展新颜,别开一重天地。
……
累累硕果的背后,是我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铮铮诺言和坚决行动。一件件实事、一桩桩好事落地生根,描绘出了强农富民的宏伟蓝图,勾画出了追梦中国的动人景象,美丽陕西持续绽放,乡村振兴风生水起。
2019,我省乡村写下许多精彩。
时光的齿轮旋转,下一个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唯有实干,振兴乡村,唯有奋斗,不负韶华。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站在2020年岁首,展望征途,前路可期,陕西正在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奋力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壮丽图景,以饱满的激情追赶超越,挥毫泼墨书写更加精彩的“三农”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