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从“怕过年”到“爱过年”


吴利强
一到过年,我们常会想起一句语:“小孩爱过年,大人怕花钱。”因为只有到过年时,小孩才能从大人手里得到他们平日里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钱!
除夕一到,家家户户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那天下午“噼里啪啦”“轰隆轰隆”的爆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夜幕降临,屋里是通明的灯光,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露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该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父亲已备好了桌子,开启了酒瓶,巧手的母亲端上来各式的炒菜、凉菜。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一边看着央视春晚,一边吃喝说笑,其乐融融。
这样丰盛的饭菜、这样幸福的生活,在以前的生产队时期你想都别想。如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除夕夜吃过简单的饭菜后,我们姊妹仨眼巴巴地等着父母发压岁钱。起初几年,父母给我们的压岁钱是两元或五元,以后逐年增加,直到我们参加工作才停止给压岁钱。小时候,母亲会叮嘱我们:“把钱装好了,今晚别掏出来,来年就会引来更多的钱。”儿时的我们信以为真,把钱装进过年穿的新衣服里,不到天亮绝对不往外掏,生怕来年我们家的钱会少了似的。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了母亲的用意:过去的人穷怕了,只好把新的希望寄托明年。
正月里来是新年,家家户户走亲戚。今天舅家,明天姨家,后天姑姑家,大后天还有个姨婆家、舅爷家……反正每天都是好日子,平时没机会走的亲戚都要一一走到。中国人自古重视礼仪,推崇礼尚往来,中国年就是继承传统美德的年。过年期间,亲戚朋友走动无疑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同时,也让这个喜庆的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时的我们特别喜欢走亲戚,我们不管买礼品,还是提灯笼,去了就是吃和玩,临回家时,还会得到亲戚发的压岁钱。过年的那几天,我们整天无忧无虑,戏耍玩闹。当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人也不怕花钱购置年货、买礼品、为小孩发压岁钱了。过去,人们正月走亲戚都犯难,为什么呢?“钱”字挡道。现在,没人再说“小孩爱过年,大人怕花钱”的话了。我想,这句话应该过时了吧。
我们这一代人,走过了贫穷,经历过艰难,也赶上了好时代。当物质条件满足后,人们更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平日里,人们忙着工作,忙着在外打拼,很少有时间团聚,也很少有时间回家看看。过年了,图的就是个团圆,图的就是个喜庆,就像歌词中唱的那样:“欢乐欢乐中国年,欢歌笑声连成片,欢乐欢乐中国年,红红火火到永远……”只有亲人们都团聚了,汇集起浓浓的人情味,才会充满喜气洋洋的氛围,拥有一个欢欢乐乐的中国年。
节日,似乎成了联络感情的纽带,而年,更是一种亲情的召唤与期盼。腊月一到,年的脚步便悄然临近。这时,许多人会情不自禁地期盼着——回家。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家里有父母、有亲人,有欢声笑语,是温情的港湾,是幸福的泉源。只有回家,与家人团聚,和亲人们在一起,这个年才过得喜庆、惬意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