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呵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
通讯员 刘艳芹 本报记者 王缠卫
南水北调工程,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省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占到总调水量的70%。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5年来,陕西汉江和丹江出陕断面的水质一直稳定保持在Ⅱ类向好的水平,沿线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四省市近6000万人直接受惠。也就是说,受水地的老百姓喝10杯水,有7杯从陕西来。
全方位强力整治 书写陕西担当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为了守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我省全面加强水源地保护、汉江丹江沿线800多万城乡群众作出了巨大努力。专门划出一条出境水质标准的“红线”——汉丹江水质不低于Ⅱ类,各主要支流水质不低于Ⅲ类,触碰红线责任者就地免职,涉嫌违法者移送司法机关。同时大力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先后启动实施了陕南避灾生态移民搬迁、汉丹江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秦岭主要江河源头预防保护、农村涝池塘坝水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
汉中市于2012年高规格启动汉江综合整治,2014年全面铺开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开始,陆续开展汉江流域“清澈、修复、秀美”行动。河长制湖长制实施后,又创建《河长制重大治水兴水项目库》,谋划了五大类108个项目,总投资334.91亿元。
安康市财政每年在中央下达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中安排不低于30%比例资金用于汉江综合整治、中小河流治理、水保生态治理、瀛湖生态环境保护、汉江水资源保护、增殖放流等项目建设。
商洛市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先后实施水源涵养区内生态移民搬迁6.9万户26.6万人,减少人为对水源地的生态破坏;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24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6平方公里,着力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多举措四面出击 强硬陕西铁腕
5年来,我省陕南三市关、停、并、转、迁了370多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污染物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最大力度实施移民搬迁,减少人类活动对水源地生态影响破坏,累计治理小流域47条,治理水土流失1.3万平方公里,新修整修基本农田31.2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4.5万亩,退耕还林超1000万亩。
汉中市29个沿汉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完成,11个县区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运营全覆盖;272处入河排水口逐一建档立卡,实行一口一策、实时监测。
安康市先后投资30多亿元,完成6个县城污水处理场提标改造,建成51个县镇污水处理厂和29个县镇垃圾处理厂。建立南水北调应急监测处置中心,对全域重要河流36个重点断面实行24小时监测。
商洛市累计关闭化工、矿山、食品等企业90余家,工业产值每年减少约50亿元,财政减收4亿元至5亿元。累计实施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项目473个,完成投资52亿余元,确保了全市水质稳定。
聚合力精心守护 彰显陕西情怀
我省肩负“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重任和使命,陕南三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大力创建示范河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同时大力推广水保科技示范园建设,实现“山青、水秀、产优、民富”目标。目前陕南三市已建成4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4个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示范带动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陕南28个县(区)民间资本投入近20亿元,建设示范基地17个,治理面积100多平方公里。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5年来,来自我陕西江丹江1423亿立方米清水汇入丹江口水库,一江清水源源不断地润泽着中线20多个大中城市、100多个县(市)。
南水北调工程,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我省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占到总调水量的70%。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5年来,陕西汉江和丹江出陕断面的水质一直稳定保持在Ⅱ类向好的水平,沿线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四省市近6000万人直接受惠。也就是说,受水地的老百姓喝10杯水,有7杯从陕西来。
全方位强力整治 书写陕西担当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为了守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我省全面加强水源地保护、汉江丹江沿线800多万城乡群众作出了巨大努力。专门划出一条出境水质标准的“红线”——汉丹江水质不低于Ⅱ类,各主要支流水质不低于Ⅲ类,触碰红线责任者就地免职,涉嫌违法者移送司法机关。同时大力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先后启动实施了陕南避灾生态移民搬迁、汉丹江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秦岭主要江河源头预防保护、农村涝池塘坝水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
汉中市于2012年高规格启动汉江综合整治,2014年全面铺开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开始,陆续开展汉江流域“清澈、修复、秀美”行动。河长制湖长制实施后,又创建《河长制重大治水兴水项目库》,谋划了五大类108个项目,总投资334.91亿元。
安康市财政每年在中央下达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中安排不低于30%比例资金用于汉江综合整治、中小河流治理、水保生态治理、瀛湖生态环境保护、汉江水资源保护、增殖放流等项目建设。
商洛市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先后实施水源涵养区内生态移民搬迁6.9万户26.6万人,减少人为对水源地的生态破坏;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24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6平方公里,着力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多举措四面出击 强硬陕西铁腕
5年来,我省陕南三市关、停、并、转、迁了370多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污染物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最大力度实施移民搬迁,减少人类活动对水源地生态影响破坏,累计治理小流域47条,治理水土流失1.3万平方公里,新修整修基本农田31.2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4.5万亩,退耕还林超1000万亩。
汉中市29个沿汉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完成,11个县区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运营全覆盖;272处入河排水口逐一建档立卡,实行一口一策、实时监测。
安康市先后投资30多亿元,完成6个县城污水处理场提标改造,建成51个县镇污水处理厂和29个县镇垃圾处理厂。建立南水北调应急监测处置中心,对全域重要河流36个重点断面实行24小时监测。
商洛市累计关闭化工、矿山、食品等企业90余家,工业产值每年减少约50亿元,财政减收4亿元至5亿元。累计实施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项目473个,完成投资52亿余元,确保了全市水质稳定。
聚合力精心守护 彰显陕西情怀
我省肩负“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重任和使命,陕南三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大力创建示范河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同时大力推广水保科技示范园建设,实现“山青、水秀、产优、民富”目标。目前陕南三市已建成4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4个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示范带动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陕南28个县(区)民间资本投入近20亿元,建设示范基地17个,治理面积100多平方公里。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5年来,来自我陕西江丹江1423亿立方米清水汇入丹江口水库,一江清水源源不断地润泽着中线20多个大中城市、100多个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