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昔日贫困户,今成“带头人”
  本报记者 王永兴 通讯员 张轩
  12月19日,天刚麻麻亮,眉县横渠镇石马寺村七组的杨社峰已经开着自家的450型猕猴桃果园专用机,开始在本组贫困户徐少春的猕猴桃园里忙活了。
  “前几天杨哥说抽空免费把我这3亩的猕猴桃枝蔓粉碎还田。这不,今天一大早就忙活开了。”徐少春一边将落下的枝蔓归拢一边感激地说。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开着粉碎机的小伙子曾是个贫困户。杨社峰家有6口人,父母、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几年前,父亲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只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全家仅靠杨社峰一人打零工维持,家里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2014年,杨社峰一家被确定为贫困户。2016年脱贫攻坚战开始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得知杨社峰会驾驶农用车,为了尽快帮助他脱贫,就协助申请金融扶贫免息贷款5万元,帮他购买了一辆450型猕猴桃果园专用机,靠服务果农来提高收入。
  “社峰年轻,能吃苦,耕作细心,周边的群众都请他干活。对一些贫困户他则是免费服务。”路过地头的老党员杨公文对杨社峰赞不绝口。
  由于杨社峰热心服务和合理收费,他的收入也不断增加。据了解,2016年杨社峰一家人均收入达4960元,成为全村脱贫典范。2018年他家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成为全村的富裕家庭。
  “做人不能忘本,政府帮我脱了贫,可村里还有人没脱贫,我总得干点啥呀!”脱贫后的杨社峰在思量着。
  石马寺村七组集体经济匮乏,2015年至2016年一直无组长,遇雨道路泥泞,农产品运不出去,遇到干旱无灌溉设施,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好些惠民项目没人领头无法实施。杨社峰临危受命,担任了该组组长。
  上任后,杨社峰先理顺原有事务,随后争项目、跑资金,筹资筹劳,带领群众硬化生产路。18天,他日夜守在工地上,人晒黑了、累廋了,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短短一年半时间,杨社峰筹资5万余元,争取高标准农田、农发、通村道路等项目投资57万余元,带领大家硬化生产道路2100米,铺设田间灌溉管道3600米,新打机井2眼,铺设砂石生产路1500米、地埋线缆500米,彻底解决了长久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杨公文告诉记者,杨社峰带领群众改善生产条件、增收致富的精神受到群众的大力拥护。2018年7月杨社峰被作为年轻后备干部上报了镇党委。
  太阳一竿子高的时候,杨社峰已将徐少春的3亩猕猴桃枝蔓全部粉碎还田完毕。他抹着脸上的汗水调侃,别看组长官不大,操心事却不少,一会还要到县上去一趟,邀请县果业中心的专家再给群众讲讲冬季猕猴桃田间管理技术,为来年猕猴桃增产增收打好基础。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