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安塞:文旅融合搭建经济腾飞大舞台
牛向阳
12月11日,陕西日报“聚焦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全媒体调研采访团走进安塞区,参观采访了高桥镇南沟村的南沟生态旅游景区、金明街道办西营村“信天游大舞台”,深切感受到安塞区在脱贫致富中以文旅融合带动当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经典事例和动人故事。
生态旅游促振兴
在高桥镇南沟村的南沟生态旅游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薰衣草,虽没有了摇曳的花枝,但园区的人造景观和“三变”改革后荒山变果园的美景依然让人赏心悦目。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管理体制,南沟村借机打起了生态牌,按照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景区,生态效益正在逐步转化为促农增收的经济效益。
“2014年以前,村子还是全区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交通闭塞,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调侃说南沟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
据了解,2015年,南沟村吸引了本村外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回乡创业,启动了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一期工程建成矮化密植苹果园、生态酒店、格桑花谷、沙地摩托和花样迷宫、儿童游乐、动物观赏及VR体验等项目,已于2017年8月建成并投入运营。
据张光红介绍,依托生态旅游,他们在苹果销售方面还推出了“果树认养”项目,游客只要花300元就可以认养一棵苹果树,获得一年的采摘权。“果树认养”这样的方式,既解决了农民卖果难,又开辟了销售新渠道,提高了农户收入。
“近两年,在南沟村探索推进‘三变’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激活了土地、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极大地调动了村集体、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为园区的建设注入巨大的动力,有力地推动了包括园区在内的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使得南沟村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安塞区扶贫局副局长冯杰说。
靠着生态旅游,南沟村的人均纯收入已从2014年的4600余元增加到2018年的1.53万元,南沟村从以前的“拐沟村”变成了景区,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文旅融合谋发展
“又养鸡来又种棚,收入年年往上升,一是政策好,二要人勤奋,好日子越过越舒心……”眉户小戏《二狗脱贫》的演出,引起了台下热烈的掌声。这是一部以精准扶贫为背景,讲述了贫困户二狗由“等靠要”懒散的生活状态到政府帮扶自我革新的故事。在金明街道办西营村“信天游大舞台”,调研采访团一行和当地群众观看了一台陕北风情演出,感受了安塞区文化扶贫的细腻与陕北人的豪迈情怀。
金明街道办人大工委主任刘怀东说:“帮扶工作要做好,不仅要扶贫更要扶志,我们就是要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贴合实际生活的故事讲给贫困群众,让他们树立脱贫的志气。”他还介绍道,我们依托陕北信天游大舞台将文旅产业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通过文旅产业辐射带动群众实现持续增收,把产业园区这个“聚宝盆”,变成群众手中的“金饭碗”。
产业园区还通过提供工作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带动23户贫困户28人实现了就业增收。同时,采取“以奖代补”办法,鼓励群众改造民居发展农家乐、电子商务、手工艺品店以及陕北杂粮小吃和小作坊20余家。
西营村信天游大舞台建成以来,共计演出128场。日接待游客量平均达4500余人,年接待游客60万余人。2018年9月23日成功举办了延安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据了解,近年来,安塞区大力实施“文旅兴业”发展战略,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传承文化,通过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促进文旅融合大发展。精心打造了“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以及“西营信天游大舞台”三个民俗文化村,来展示安塞区的腰鼓、剪纸、绘画、曲艺、民歌五张文化名片,将祖辈传承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群众致富的源泉,让百姓“生活在城镇、产业在农村、致富在旅游”的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12月11日,陕西日报“聚焦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全媒体调研采访团走进安塞区,参观采访了高桥镇南沟村的南沟生态旅游景区、金明街道办西营村“信天游大舞台”,深切感受到安塞区在脱贫致富中以文旅融合带动当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经典事例和动人故事。
生态旅游促振兴
在高桥镇南沟村的南沟生态旅游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薰衣草,虽没有了摇曳的花枝,但园区的人造景观和“三变”改革后荒山变果园的美景依然让人赏心悦目。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管理体制,南沟村借机打起了生态牌,按照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景区,生态效益正在逐步转化为促农增收的经济效益。
“2014年以前,村子还是全区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交通闭塞,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调侃说南沟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介绍。
据了解,2015年,南沟村吸引了本村外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回乡创业,启动了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一期工程建成矮化密植苹果园、生态酒店、格桑花谷、沙地摩托和花样迷宫、儿童游乐、动物观赏及VR体验等项目,已于2017年8月建成并投入运营。
据张光红介绍,依托生态旅游,他们在苹果销售方面还推出了“果树认养”项目,游客只要花300元就可以认养一棵苹果树,获得一年的采摘权。“果树认养”这样的方式,既解决了农民卖果难,又开辟了销售新渠道,提高了农户收入。
“近两年,在南沟村探索推进‘三变’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激活了土地、人口、资源等生产要素,极大地调动了村集体、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为园区的建设注入巨大的动力,有力地推动了包括园区在内的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使得南沟村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安塞区扶贫局副局长冯杰说。
靠着生态旅游,南沟村的人均纯收入已从2014年的4600余元增加到2018年的1.53万元,南沟村从以前的“拐沟村”变成了景区,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文旅融合谋发展
“又养鸡来又种棚,收入年年往上升,一是政策好,二要人勤奋,好日子越过越舒心……”眉户小戏《二狗脱贫》的演出,引起了台下热烈的掌声。这是一部以精准扶贫为背景,讲述了贫困户二狗由“等靠要”懒散的生活状态到政府帮扶自我革新的故事。在金明街道办西营村“信天游大舞台”,调研采访团一行和当地群众观看了一台陕北风情演出,感受了安塞区文化扶贫的细腻与陕北人的豪迈情怀。
金明街道办人大工委主任刘怀东说:“帮扶工作要做好,不仅要扶贫更要扶志,我们就是要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贴合实际生活的故事讲给贫困群众,让他们树立脱贫的志气。”他还介绍道,我们依托陕北信天游大舞台将文旅产业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通过文旅产业辐射带动群众实现持续增收,把产业园区这个“聚宝盆”,变成群众手中的“金饭碗”。
产业园区还通过提供工作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带动23户贫困户28人实现了就业增收。同时,采取“以奖代补”办法,鼓励群众改造民居发展农家乐、电子商务、手工艺品店以及陕北杂粮小吃和小作坊20余家。
西营村信天游大舞台建成以来,共计演出128场。日接待游客量平均达4500余人,年接待游客60万余人。2018年9月23日成功举办了延安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据了解,近年来,安塞区大力实施“文旅兴业”发展战略,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传承文化,通过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促进文旅融合大发展。精心打造了“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以及“西营信天游大舞台”三个民俗文化村,来展示安塞区的腰鼓、剪纸、绘画、曲艺、民歌五张文化名片,将祖辈传承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群众致富的源泉,让百姓“生活在城镇、产业在农村、致富在旅游”的愿景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