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科技助力 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 韩小珍 文/图
榆林在沙地(沙漠)试种苹果成功;神奇的无土栽培技术,让蔬菜比在土里生长得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接近70%;水稻无人机直播种植,不仅保证水稻的种植密度,还提高了产量……科技创新推动我省农业快速发展,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装上动力强劲的引擎。
1 “杨凌良种”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作为国家最早设立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农作物育种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紧紧依托农科教资源和产学研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努力提高种业核心竞争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了更多“杨凌良种”。
在中国农作物育种的历史进程中,杨凌写下了辉煌篇章。世界上小麦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油菜品种“陕油8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秦冠苹果、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创造全国玉米高产栽培最高纪录的“陕单609”等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均出自杨凌。
新中国成立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中,有4次是杨凌品种主导的。还有“西农8号”西瓜、秦优系列白菜等,杨凌培育的动植物新品种荣获数十项全国第一或世界领先的佳绩。
今年5月,杨凌示范区与中国化工农化公司签约,共建世界一流种业研发创新中心。本次签约将在推动育种研发、新品种推广、植保技术创新等现代农业技术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积极的作用。
2 智慧农业 实现生产精准高效
今年6月26日,杨凌中马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杨凌现代农业精准扶贫示范园建成开园。这是马来西亚在中国落地的第一个农业类项目,中马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结出友谊硕果。在基地里,记者看到只需4名管理人员和1部智能手机,就能轻松管理18座蔬菜大棚。除了定植、吊绳、绑蔓、打侧芽等前期准备和后期采摘工作,其他工作都可以用手机操作,实现无人管理。
“我们尝试把蔬菜种在珍珠岩里,不仅可以保温、保湿,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还能休整土地。这茬种完了,把珍珠岩集中消毒后,继续种下一茬。现在,我们大棚里的西红柿,每株能结出10多层果实,一年至少有三茬收成。”中马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负责人何明星说。
如今,在杨凌示范区的多个现代农业园区里,都能看到这种“数字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的新兴农业栽植形式。这种栽植形式运用科技力量,最大限度节约了水肥资源,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生态、高产和高效。
3 无人机植保 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9月12日,汉中市南郑区裕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联合收割机驰骋在金黄色的稻田里,割、捆、扛、脱等工序一气呵成,将一片片水稻割倒、脱粒一次完成。站在田埂上的合作社理事长郑富俊看着满车的稻谷,脸上乐开了花。
裕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的水稻,是今年5月由陕西瑞飞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无人机直播的黑米水稻。据郑富俊介绍,采用无人机直播既快速又高效,除了每亩比手工播种产量增加约30公斤外,还比手工撒播用量更精准、均匀。
今年6月13日,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高效升级。其中明确,发展“3+X”农业特色产业所需机具和小区域适用性强的机具,可列入市、县(区)财政安排资金补贴范围,省级予以适当补助。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省农用植保无人机数量达536架,作业量204.77万亩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83.6%和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