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安居梦想照亮新生活
本报记者 黄敏
省自然资源厅自2016年全面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坚持脱贫方向,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各个环节高质量发展,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有效成果。截至2019年8月,全省26.66万户90.14万人入住移民搬迁安置小区。
9月20日一大早,57岁的周德法吃过早饭就急匆匆地赶往河道边,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此时,雾雨初收,天空放晴,走在干净的街道上,周德法的心情格外舒畅。
周德法美好的生活源于2017年黄龙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落地实施。
在此之前,周德法的家在黄龙县石堡镇十亩地村。一处简陋的土木混合结构住房,是他和身患疾病的妻子的唯一居所。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守着几亩薄田,不仅产业难成规模,生计都成问题。2015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推进,黄龙县于“十三五”期间启动了吉家河和水磨湾两个移民(脱贫)搬迁安置工程。其中吉家河安置小区占地面积62.37亩,建成住房556套,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群众476户1305人,避灾搬迁群众72户。
2017年,吉家河安置小区全面建成,至今已有300余户贫困群众住进了新房,圆了安居梦。10号楼501室40平方米的住房,是周德法与妻子在县城的新家。搬进新家后,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得知周德法家庭困难,就为他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月收入2000元。短短两年,周德法告别大山,安居县城,逐步实现了脱贫。
同一天下午,陕南平利县药妇沟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正是余晖晚照时。32岁的熊昌云刚从社区工厂下班归来,坐在新家的大沙发上休息。
“响当河村四周都是大山,以前进出村只有一条石子路,一到下雨天,村里人出不去,外面人进不来。”回忆过去的生活,熊昌云眼眶发红,“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解决了我们一家4口的住房问题,孩子上学也方便了。我们夫妻两人还进了社区工厂工作,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了。”熊昌云现在居住的药妇沟移民搬迁安置小区,位于平利县城以西1.5公里处,占地面积80亩,安置搬迁520户1733人。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平利县在推进就业式精准扶贫工作中,探索出“社区工厂”“电子商务”“创业协会”等就业扶贫模式,仅在药妇沟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就培育创业主体26户,带动就业680人。
周德法和熊昌云,一个在陕北大山上,一个在陕南深沟里。因为易地扶贫搬迁,他们走进不同的小区,开启新的生活。
省自然资源厅自2016年全面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坚持脱贫方向,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各个环节高质量发展,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有效成果。截至2019年8月,全省26.66万户90.14万人入住移民搬迁安置小区。
9月20日一大早,57岁的周德法吃过早饭就急匆匆地赶往河道边,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此时,雾雨初收,天空放晴,走在干净的街道上,周德法的心情格外舒畅。
周德法美好的生活源于2017年黄龙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落地实施。
在此之前,周德法的家在黄龙县石堡镇十亩地村。一处简陋的土木混合结构住房,是他和身患疾病的妻子的唯一居所。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守着几亩薄田,不仅产业难成规模,生计都成问题。2015年,他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推进,黄龙县于“十三五”期间启动了吉家河和水磨湾两个移民(脱贫)搬迁安置工程。其中吉家河安置小区占地面积62.37亩,建成住房556套,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群众476户1305人,避灾搬迁群众72户。
2017年,吉家河安置小区全面建成,至今已有300余户贫困群众住进了新房,圆了安居梦。10号楼501室40平方米的住房,是周德法与妻子在县城的新家。搬进新家后,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得知周德法家庭困难,就为他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月收入2000元。短短两年,周德法告别大山,安居县城,逐步实现了脱贫。
同一天下午,陕南平利县药妇沟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正是余晖晚照时。32岁的熊昌云刚从社区工厂下班归来,坐在新家的大沙发上休息。
“响当河村四周都是大山,以前进出村只有一条石子路,一到下雨天,村里人出不去,外面人进不来。”回忆过去的生活,熊昌云眼眶发红,“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解决了我们一家4口的住房问题,孩子上学也方便了。我们夫妻两人还进了社区工厂工作,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了。”熊昌云现在居住的药妇沟移民搬迁安置小区,位于平利县城以西1.5公里处,占地面积80亩,安置搬迁520户1733人。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平利县在推进就业式精准扶贫工作中,探索出“社区工厂”“电子商务”“创业协会”等就业扶贫模式,仅在药妇沟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就培育创业主体26户,带动就业680人。
周德法和熊昌云,一个在陕北大山上,一个在陕南深沟里。因为易地扶贫搬迁,他们走进不同的小区,开启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