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悦读版
多言与寡语
  王永清

  母亲是一个健谈的人。我有些日子不回家,母亲就会打来电话和我聊聊天。很多时候,母亲一个人在说,我静静地听,只负责“嗯嗯”“哦哦”就行了。母亲的话匣子一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你父亲采了不少你爱吃的菱角;院子里的那棵梨树,结满了梨子,就等你回家吃……有时候还会讲一些我们兄弟姐妹小时候的趣事。你搭一句腔,母亲能引申出数句。我清楚地记得母亲年轻时言语不是很多,甚至有些木讷,到了老年,怎么变得如此口才了得,一聊起来便口若悬河。
  岳母也是个爱说的人。两位老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通常聊在家做姑娘时的趣事,聊各自家庭的近况,聊自己的老头子,聊可爱的孙子、孙女。这样的聊天对她俩来说是愉悦的,说者不倦,听者不厌。也就是在这回旋往复的“说”中,她们的人生得到梳理,始终保持着舒畅的心情。
  不爱说的人,又该从哪里得到慰藉呢?父亲就是个少言寡语的人。父亲有一位好友,两人经常见面,见面后只是简单地寒暄,之后就是默默对坐,不说一句话。当炉火将灭,茶已喝到意兴阑珊,才起身告辞。多年的老朋友,或者彼此想说的都说尽了,或者都懂得对方想说什么,那就留下一片空白,什么都不必说。这种彼此关照和相知,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有些寡语者并非真的寡语,他们的沉默或许只为了把话都留给某些人,甚至某一个人。
  “无多言,多言多败。”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父母常教导我们要少说话,怕的是祸从口出。话虽有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说得越少,说蠢话的风险就越小。不过,对有些人、有些事,该说就要说,这是一种担当。还有一些行当,需要会说话的人去干,需要能说会道的人去做。所以,该多言或是寡语,关键在“合适”二字。
  话多话少,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讲太多的话,或不讲话,都是过犹不及。讲话关键要言之有物,有营养,才能发挥出语言的魅力。切勿夸夸其谈,不着边际,因为这样不仅自己说了一堆废话,而且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