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生态引领 绿色蝶变








本报记者 姚远 通讯员 张恤民 文/图
8月4日,在西安人民剧院,以朱鹮为题材的音乐人偶剧《鹮之恋》成功首演。该剧以洋县人民保护朱鹮的真实故事为原型,经过主题故事创作,再一次被搬上了舞台。
1981年5月23日,世界上最后7只野生朱鹮在洋县姚家沟被发现。经过38年的坚守与努力,洋县朱鹮保护取得重大成果,种群数量超过3000只,野生种群活动范围扩大到我省汉中、安康、宝鸡3市16县区,人工种群活动范围扩展到我国多个省市和日本、韩国。
依托绿水青山打造有机产业
在朱鹮保护和经济发展面前,洋县作出了巨大“牺牲”:因不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地方财政减收,为保护朱鹮支出的资金每年达2000余万元。保护区群众虽然收入减少,但为保护世界珍禽他们毫无怨言。
多年来,朱鹮保护造就了洋县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有机产业创造了条件。“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守住绿水青山要将它转化为金山银山!”新的发展理念让当地政府重新审视环境优势,选择了产业的发展方向:打造有机产业。
为了实现人与朱鹮的和谐共生,洋县聚焦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借力国家精准扶贫好政策,大力发展有机产业,打造朱鹮品牌,实现富民强县。如今,洋县认证有机产品14大类76种,认证有机种养基地13.2万亩。“朱鹮”和“有机”已成为洋县最耀眼的两张名片。
3月,洋县乐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像往年一样,如期到黄安镇庙垭村同80多户群众签订了有机黑米种植订单。“收益高,还没风险。”拿着3亩种植订单,五保户苏成芳“炫耀”一番。七组贫困户张明国也不甘落后,一下子签订了8亩种植订单。
庙垭村党支部书记冯世荣介绍,去年乐康公司与群众合作发展有机种植,并按合同回收订单原粮3.5万公斤,兑付粮款13.6万元。种植大户石宝华仅有机黑谷一项就增收8274元,实实在在的收入让其他农户看到了有机产业的致富希望。
围绕“朱鹮”做大做优做强品牌
“30多年的朱鹮保护,留下了绿水青山,发展有机产业更让洋县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洋县县委书记胡瑞安说。
洋县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成功举办陕西省有机产业现场会、首届朱鹮国际论坛、第四届中国有机大会。目前,洋县正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食补国宝”洋县黑米区域公用品牌已在全国形成影响,“朱鹮·有机”产品基本达到名优产品称号全覆盖。
洋县是发展有机产业的先行者和贡献者,也是有机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该县围绕“米、菜、果、药、畜、酒、薯”等产业,累计发展有机稻米、酒类食品、薯类食品、果品、中药材等有机生产企业30余家。2015年,洋县“朱鹮”牌商标成功获批中国驰名商标;洋县红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洋县黑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高于部颁标准。
投资22亿元、占地3750亩的洋县有机食品工业园是西北最大的有机食品工业园区。有机生产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区域品牌价值70.57亿元,有机产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
独具地域特色的“朱鹮”牌黑谷酒、谢村黄酒、五彩米及其深加工食品、薯类、梨果、食用菌等有机产品享有盛誉。洋县有机模式、有机文化、有机精神成为全国经验,已在全国示范推广。
目前,洋县注册“朱鹮”牌商标6大类50余种,拥有“中华老字号”产品3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9件。洋县7家企业的产品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成为西北地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最多的县,跻身全国农业区域品牌百强榜。
探索推行订单农业助农增收
马畅镇是洋县稻谷主产镇,永辉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依靠。公司通过推行有机种植和订单农业,免费为农民发放有机肥和病虫害防治设施。群众种植有机稻每亩比普通稻多增收800多元。
“我们建有农户档案,每年栽种的时候,指导他们种植什么品种,何时育秧、施肥、防虫,让农民以最小的投资换来最大的收益。”公司负责人王永辉说,为确保农户增产增收,公司高薪聘请农艺师来指导,配备专车为农民服务,并以高于市场价20%的标准回收农户稻谷。仅此一项,就带动基地7000多户农民增收300万元。
洋县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把有机产业发展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推行“龙头+基地+贫困户”脱贫模式,充分发挥有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提起发展有机产业的好处,黄安镇刘家坝村脱贫户陈秀娥感触颇深。几年前,陈秀娥一家四口人守着5亩薄田,常年辛苦劳作也没过上好日子。2012年,她与双亚有机农业集团合作,订单种植有机水稻,培训后还成为公司的生产工人。“现在日子好过多了!每个月稳挣两三千元。”陈秀娥说。
在洋县,像永辉、双亚这样的“农”字号龙头企业有20余家。这些企业通过开展包技术、包种肥、包回收的“三包”服务,结对帮扶全县110个贫困村,先后与1万多户群众紧密联结,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通过有机种植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手记
绿色发展 生态富民
■姚远
走进美丽的朱鹮之乡——洋县,目之所及,满目葱茏,生机盎然。徜徉于田间地头,一股清新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38年来,洋县利用保护朱鹮的契机,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68.9%,高等植物1500余种,野生脊椎动物311种,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名单。洋县朱鹮、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6.74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1%,同时也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
近年来,洋县大力实施“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探索文化和旅游有效融合发展的方式。2018年,洋县成功举办首届朱鹮国际论坛、汉中油菜花海节暨洋县第九届梨花节和“华阳论道谁与争锋”2018国际围棋争霸赛,提升了洋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洋县,除草都是靠人工,除虫严格要求使用纯自然的生物制剂或物理方法。地处浅山丘陵地带的洋县草坝村,除虫主要依靠黏虫板、除虫灯。如今,该村是“村前米粮川,村后花果山,村内大花园”。当地村民说,好山好水好心情,生态也能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