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陇县:就业“挖穷根” “造血”助脱贫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摆脱贫困奔小康
  ——讲述全省27个脱贫县(区)的脱贫故事
  本报记者 边浩 通讯员 梁会平
  和过去打零工相比,陇县温水镇苏家塬村贫困户郭小林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现在自己在县上开了一家云南砂锅米线店,生意相对稳定,收入可观。“比打零工强多了,多亏党的扶贫政策,才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郭小林说。
  近年来,陇县把就业扶贫作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按照“不落一户,不掉一人”的要求,不断创新思路,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培训、扶持引导创业等帮扶措施,帮助已就业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帮助未就业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农民变身“工薪族”
  东南镇牙科村的梁陇英家境贫困,多年来一直在外地打工,家中既有年迈多病的父母,又有上学的孩子,她一直想回家找份工作,但始终没有合适的机会。
  去年,梁陇英听说家门口办起了一家社区工厂,而且针对当地贫困户招聘有优惠条件。于是她从外地赶回来,经过面试体检后,顺利进入陕西仪尚实业有限公司。“现在,我在服装加工社区工厂上班,不但学了一门手艺,而且每月收入1600元,我也能按月领工资了。”她高兴地给记者说。
  既能打工赚钱,还能兼顾家庭和庄稼,这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是陇县推进就业扶贫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社区工厂”的魅力所在。去年以来,陇县以贫困村、移民搬迁社区为重点,鼓励全县具备条件的村镇大力引进和发展以就业扶贫为目的的社区工厂,吸纳贫困劳动力居家就业,打造“村镇生活、村镇就业”的就地就近就业模式,实现了“闲房变厂房、农民变工人、无业变就业”三变效应。
  打造就业“金饭碗”
  学得一门手艺,在家就能把钱挣,这是张引军一直梦寐以求的,去年,他的梦想终于成真。
  张引军是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得病后卧床不起,女儿患有风湿病,需长期治疗,儿子正在上学,平时在家照顾家人,种着几亩薄田,生活十分困难,外出打工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想在家里创业,苦于没有技术。去年3月,在帮扶干部联系帮助下,张引军在县职教中心参加了电焊工技能培训班,经过10多天的努力,他很快学会这门技术,不仅没掏学费,还享受到人社局每天50元的培训补贴。现在,他在照顾家人和种好庄稼之余,在家门口创办起电焊维修门市部,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感谢政府教会我一门技艺,在家里就可以挣钱了。”说起当前的这份工作,张引军感慨万千,“如果没有现在的这份工作,我的生活压力不知有多大!”
  “我们与企业合作,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就是让更多的群众带着一技之长就业,实现最大回报。”县人社局负责人说,近年来,全县累计举办培训班213期,参训劳动力达1065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3851人,实现培训就业3510人,为贫困群众打开了一片脱贫致富新天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