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红色”引领 提振乡村文化精气神
——我省推动红色文化建设带动乡村发展见闻录
    南泥湾开发区的党徽广场上,红色的党徽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在康坪村的民俗展厅里,富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引得游客驻足观看。
    在南泥湾景区,几名游客饶有兴致地踩着石头过河。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黄泥砌的围墙,木头做的大门,院子里放着石碾、水槽等老物件,几孔土黄色的窑洞与周围的建筑形成巨大反差。8月15日,在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康坪村的北京知青旧居里,一幅质朴、原生态的陕北乡村画面展现在记者眼前。康坪村曾经安置过14名北京知青插队落户,知青旧居是陕西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康坪村一样,我省很多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汤彦宜告诉记者,全省118个县(市、区)涵盖了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2025处革命遗址,90%以上分布在陕北、陕南和关中的农村地区。

  红色文化 改变思想观念
  依托丰富的革命传统和革命遗址,康坪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不仅吸引了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就业,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
  35岁的李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以前在延安市一家民办幼儿园当生活老师,每月工资1300元。2017年,看到村上开始打造窑洞民宿,李玲辞去工作,选择回村发展。如今,李玲不仅工资翻了一番,身份也由进城务工人员转变成村上引进的德耀旅游开发公司的客房部经理。
  “我的工资每月2600元,4间平房出租给企业当库房,每月租金1000元,一年下来能挣4万多元。”站在康坪窑洞民宿的土炕前,李玲算起了经济账,她的工资和平房租金再加上丈夫打工挣的钱,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除过收入增加,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慢慢发生变化。”李玲告诉记者,村上的果蔬产业一直发展得比较好,村民大多以此为生。随着红色文化的浸染,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互帮互助。谁家在种植过程中遇到困难,村民都愿意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
  “村上有很多人在路边摆摊卖香瓜,从来不会因为抢生意而发生口角,更不会说别人家的东西不好。”李玲说,“谁家的生意好了,别人也不会害‘红眼病’,更不会在背地里使坏。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康坪村党支部书记马海荣告诉记者,通过发扬红色文化,村民不再单纯依靠种地为生,而是通过在公司就业、销售自己的农特产品等途径实现增收。更重要的一点是,原来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得以转变。
  “贫困户树立了脱贫自信,积极主动地发展产业,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马海荣高兴地说。
  旅游产业 带动经济发展
  8月7日,经过一场大雨的洗礼,位于蓝田县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内的两棵红豆杉愈加苍翠挺拔。
  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在葛牌镇创建了长征路上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留下了“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
  虽然下着大雨,但是葛牌古镇顺口香农家乐的生意丝毫未受影响。看着坐得满满当当的包间和大厅,老板赵林生满脸笑容。
  赵林生告诉记者,自从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被确定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西安市廉政建设教育基地之后,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他家便是直接受益者之一。
  “团餐一桌10人,一天平均能有四五桌,加上散客,每天至少接待100人以上。”赵林生一边打着洋芋糍粑,一边和记者闲聊,“我之前在新疆当兵,退伍后一直在外打工。2014年,我在镇上开了农家乐,这两年生意非常红火。”
  和赵林生一样,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这几年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红色景区发展起来后,村民搬迁到距离老村10公里的金盆社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据马栏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魏佰平介绍,马栏革命旧址如今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和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平均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左右。
  “马栏红色景点吸引了不少游客,现在旺季一天最多能接待五六千人。”魏佰平说,“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出售土特产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不少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舞台表演 让历史鲜活起来
  8月14日,驱车行驶在去往宝塔区南泥湾村侯秀珍老人家的路上,只见川道两边鲜花盛开,山上绿树葱茏,千亩稻田泛黄,一幅“陕北好江南”的景象。
  今年74岁的侯秀珍老人是三五九旅九团九连老战士、第四届陕西省政协委员刘宝斋的儿媳妇。2001年退休后,她义务给各学校、培训班学生和游客讲述南泥湾大生产的革命故事。
  侯秀珍告诉记者,她公公刘宝斋16岁参加革命,1937年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42年编入三五九旅九团九连赴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宝斋放弃返城工作的机会,留在南泥湾,扛起老镢头,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
  随着侯秀珍老人的真情讲述,波澜壮阔的南泥湾大生产往事,如电影般一幕幕呈现在记者眼前。“守好南泥湾,建设好南泥湾。”有着42年党龄的侯秀珍说,“只要我还有力气,就要把南泥湾的故事讲下去,就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传承下去。”
  在侯秀珍老人的一遍遍口述下,南泥湾的红色文化变得生动起来。而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的每场演出,则让红色文化变得鲜活起来。
  《延安保育院》是一部小题材、大境界、小故事、大精神的主旋律作品,是一曲延安精神的伟大颂歌。“作为一部融历史性、民族性、创新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红色经典剧目,《延安保育院》区别于传统的革命旧址的陈列形式,让躺着的历史站了起来,让沉寂的历史鲜活起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重要载体。”参与该剧创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呼啸的战机、激烈的战争、浪漫的星空、垂悬的瀑布等身临其境般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革命年代,既有历史的临场感,又有现实的震撼感。”8月15日晚,《延安保育院》演出结束后,22岁的北京游客张新站在圣地大剧院门口,久久不愿离去。
  延伸阅读
  充分发挥革命遗址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本报记者 赖雅芬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汤彦宜:革命遗址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是“固化”的党史、军史和革命史,是革命前辈和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构筑的永恒丰碑,也是指引我们通往理想彼岸的“精神地标”,更是净化心灵、振奋精神的现实立体教材。
  每一处革命遗址浓缩着独特的红色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饱含着深刻的历史智慧、承载着浓厚的红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教育、社会和经济价值有机体。
  陕西是一块孕育红色基因、富有革命传统的沃土。那些分布在乡村地区的革命遗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发挥好革命遗址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革命遗址的研究,充分挖掘革命遗址蕴藏的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二是加大对革命遗址周边群众的宣传力度,让群众了解革命遗址的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发挥革命遗址的教化作用;三是统筹规划,以革命遗址为载体,形成乡村红色旅游线路,以红色旅游带动革命遗址周边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