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瓦窑堡会议:吹响民族抗战的号角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记者再走长征路
本报记者 程立忠
8月9日,“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走进“红都”子长市,来到了瓦窑堡会议旧址。院内共有砖窑5孔,右起第二孔窑洞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旧居,第三孔窑洞为会议室。会议室布置简朴大方,炕上放着一张小炕桌,地上放有两张八仙桌及6条长凳。据讲解员魏娟介绍,现在陈设的长凳、书桌等物件是1967年依照原样仿制而成的。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此召开,史称“瓦窑堡会议”。瓦窑堡会议是在中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面临新高潮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先后讨论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会议讨论并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党在新形势下,在极其复杂的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据子长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海珍说,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毛泽东及其中央机关便进驻瓦窑堡,1935年11月7日至1936年6月21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此生活,并发布了《抗日救国宣言》《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指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抗日东征和西征,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记者再走长征路
本报记者 程立忠
8月9日,“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走进“红都”子长市,来到了瓦窑堡会议旧址。院内共有砖窑5孔,右起第二孔窑洞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旧居,第三孔窑洞为会议室。会议室布置简朴大方,炕上放着一张小炕桌,地上放有两张八仙桌及6条长凳。据讲解员魏娟介绍,现在陈设的长凳、书桌等物件是1967年依照原样仿制而成的。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此召开,史称“瓦窑堡会议”。瓦窑堡会议是在中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面临新高潮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先后讨论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会议讨论并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党在新形势下,在极其复杂的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据子长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海珍说,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毛泽东及其中央机关便进驻瓦窑堡,1935年11月7日至1936年6月21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此生活,并发布了《抗日救国宣言》《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指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抗日东征和西征,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