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富平:“两个全覆盖”托起贫困群众致富梦


摆脱贫困奔小康
——讲述全省27个脱贫县(区)的脱贫故事
本报记者 王军锋 刘晓林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富平立足扶心扶志,从人居环境改善和小产业帮扶“两个全覆盖”抓起,对贫困群众住房进行修缮,提升人居环境;扶持有意愿的贫困群众发展小产业,树立起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两个全覆盖” 托起贫困群众致富梦
在“两个全覆盖”实施过程中,富平始终坚持三级书记抓脱贫、部门包联促攻坚,按照县财政为每个村拨付5万元、包联部门配套不低于5万元的标准,逐村逐户实施,四支队伍全程跟进,包联部门牵头负责,对每一个贫困户家庭因户施策,修缮粉刷房屋、整修电路、硬化地面、添置家具、美化环境。同时发展种植养殖小产业,托起了贫困群众的致富梦。
“以前家里破破烂烂,干活没动力,过日子没心劲……”城关街道办姚村社区唐青侠回想起以前的日子,不禁一声叹息。她告诉记者,家里5口人,丈夫患有疾病,儿子残疾。2017年政府不但把房子里里外外修葺一新,还送了3只奶山羊,每天靠卖羊奶就有几十元收入。“改变的不仅是居住环境,更是我们一家人脱贫致富的信心!”唐青侠说。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在脱贫攻坚战中,富平县依托柿子、奶山羊、苹果、瓜果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通过项目带动、示范引领、政策鼓励等手段,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并把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上,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
罗海龙是曹村镇太白村10组人,家里5口人,父母年迈体衰,一年多次住院,孩子小,家中只有他一个人劳动创收,经济拮据,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但他通过合作社的技能培训及自己购买果树管理书籍学习,现在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除过经管好自己的果园外,也帮助附近果农管理柿子园,产量由原来的不足2000斤,达到现在的3000多斤。
曹村镇镇长张文龙介绍,镇上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入股”方式,组建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千亩柿子种植加工基地,统一管理、分片负责、责任到户。贫困户以柿子园免费入股,无劳动能力的由合作社统一托管。该合作社注册了“大福”“柿子红了”等品牌商标,统一收购,统一检测,统一包装,为商品走向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