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志丹县:英雄精神励后人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记者再走长征路
  本报讯(记者 程立忠)8月8日,“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来到志丹县,参观了刘志丹烈士陵园、刘志丹革命事迹陈列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7~1937.1)旧址、保安革命旧址等,了解刘志丹的丰功伟绩,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及西北红军对中共中央建立延安革命圣地起到的重大意义。
  8月7日晚,采访团观看了由志丹县委组织部主办,志丹党史研究室、刘志丹干部学院和志丹县文物管理所共同承办的“长征故事会——《保安·记忆》情景系列节目”,聆听志丹故事,感悟志丹精神。
  据讲解员介绍,刘志丹1903年10月4日出生于保安县金汤镇的一户人家。因刘志丹出生在月圆的晚上,爷爷以宋之问的诗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给其取乳名来生,学名景桂,字子丹。从金汤学堂启蒙开始,古代国学经典就滋润与浇灌着刘志丹的心灵,孕育着其仁者爱人的品质。1922年春,刘志丹考入榆林中学,他把“子丹”改为“志丹”,取意“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意。在校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刘志丹成为榆林中学的学生领袖,1924年成为榆林中学的第一批团员,第二年转为共产党员,被选为陕北学生联合会代表。1925年秋,党派刘志丹赴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刘志丹回到陕西与曹力如等人建立了永宁山党支部,并组织参加了诸多革命斗争活动。刘志丹在经过永宁山高小的启蒙、榆林中学的熏陶、黄埔军校的历练、大革命的洗礼、渭华起义的锻炼后,成为一位意志坚定、经验丰富的革命者。经过浴血奋战,他与习仲勋等人创立陕甘边根据地,成立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随后,刘志丹还与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仅存的根据地,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也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刘志丹是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率领红军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苏区连成一片。1936年4月14日,时任红28军军长的刘志丹在红军东征的三交镇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毛泽东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同年5月,为了纪念他,中共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县份。
  1936年下半年,中华苏维埃政府定都志丹,这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第二个首都。半年时间,党中央在志丹县召开了21次政治局扩大会议,完善了党内集体领导制度,实现了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工作策略转变,研究思考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团结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开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这半年,党中央从红都志丹走向延安,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
  “刘志丹用生命锻造的革命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志丹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传承刘志丹革命精神,建设好富裕、文明、幸福美丽的新志丹。”曹力如后人、志丹县人大办主任曹林鹏坚定地对记者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