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延安八一敬老院:聆听老红军的红色记忆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记者再走长征路
  本报记者 程立忠
  8月6日,“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走进延安八一敬老院,聆听革命前辈讲述九死一生的战争经历及传承革命传统与长征精神的感人故事。
  在延安八一敬老院,宝塔区临镇镇石村99岁的老红军康文华给记者讲述了他的革命故事。1935年,康文华参加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后被整编为红二十八军,被安排在彭德怀的司令部当警卫员。康文华跟随首长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及平汉战役。正是在平汉战役中,康文华的耳朵被炮弹震聋了。
  1942年5月,康文华在抗大参加第八期学习,随后被分配到皮定均第七分区司令部——豫西游击支队任排长。当年,他参加了反击日寇太行山大扫荡战斗,因立战功升任连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队大肆进攻解放区,康文华带领队伍在安阳、沙河等地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反击,取得了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康文华一直在原北京军区后勤工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村建设,他带着老伴及4个孩子回到了延安老家。“1962年因为缺少粮食,全家人都挨过饿,吃过野菜、榆树皮。然而,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父亲从来没有想过依靠谁。”康文华的儿子康武斌对记者说。如今,康武斌的媳妇李常凤一直照顾着康文华,她说:“老人最见不得浪费粮食了,他的衣服穿烂了也要补一补再穿。”
  93岁的老八路同景飞1935年在志丹县参军,后来整编为三五九旅,现在仍眼明耳亮,行动说话利落,曾参加过青化砭、蟠龙和瓦子街等战役,被授予“解放奖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奖章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新中国成立后,同景飞回到老家志丹县义正乡务农,参加了当年生产建设劳动。2003年,他被安排到延安八一敬老院养老。“那个时候生活艰苦,但长征精神和革命意志让我坚持了下来。我还教育子孙后代要懂得珍惜、艰苦奋斗,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同景飞老人自豪地说,“党给我们很高待遇,住在八一敬老院,我感到很惬意!”
  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始建于1959年,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八一”冠名的敬老院,主要承担全市13个县(区)在乡红军老战士、在乡老复员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的集中供养工作。该院坚持“红色养老、亲情养老、文化养老、环境养老”的理念,为休养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与好评。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