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铁角城:长征精神薪火传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记者再走长征路
  本报记者 崔福红
  在榆林市定边县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铁角城,这里连接两省(陕西省、甘肃省)、三市(延安市、榆林市、庆阳市)、四县(环县、华池县、定边县、吴起县)的交通要道,成为进入陇东的必经驿站,也是中央红军入陕第一站。
  7月31日,“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一行来到铁角城,与当地老人一起回忆1935年10月16日红军入陕时的情形和拥军爱民的故事。
  1935年10月16日,由红一方面军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第一纵队,彭德怀、叶剑英等率领第二、第三纵队,分左、右两路进入定边县,定边县也因此被称为中央红军入陕第一站。三天后,陕甘支队和西北红军在吴起镇(今吴起县)顺利会师,标志着中央红军顺利结束长征。
  “以前只要来了国民党军阀,老百姓都吓得往山上躲藏。红军来之前,我们就听说这次来的是咱穷苦人自己的队伍,不用出去‘躲兵祸’。”7月31日下午,75岁的定边县张腰崄镇铁角城村村民林旭春老人回忆,他父亲林凤明当时只有十来岁,就在村边的东山上放羊,亲眼看见一队队红军从不远处经过。
  “听村里的老人说,当为了防备国民党地方军阀,村里安排专人放哨,提前通知村民躲避。红军来的时候,放哨的人看他们经过老百姓的羊群不征不抢,才知道是共产党的部队。村里人一个都没跑,还出来欢迎他们。”铁角城村村民董生海说,尽管战士们衣服破烂、身体消瘦,但纪律严明,对待群众和蔼可亲。56岁的铁角城村村民董玉飞回忆,出去“躲兵祸”的村民曾经说,回家后发现院子被打扫干净了,水缸添满了水,屋里的粮食也没有任何损失。
  董玉飞说,红军要离开时,他爷爷董发太给3名红军战士的褡裢里装满了黑豆,红军战士推辞不要,爷爷坚决要给,红军战士见执拗不过,就拿出一个白瓷茶壶作为答谢。
  “新中国成立70年了,中国共产党带着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铁角城村党支部书记董玉孝说,铁角城村近几年在包扶单位的帮助下,积极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现如今村里群众生活都好了。记者看到,铁角城村口立着一块石碑——红军入陕第一站,时刻提醒着前来这里瞻仰的人们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
  经过80年的沧桑变换,如今这块山塬荒地绿草萋萋,高原种满土豆、苜蓿、荞麦,柏油公路四通八达,路边村落水泥钢构住宅随处可见的地方,已经难觅昔日红军战士留下的足迹,但有关红军将领和士兵感人至深的故事仍在这一带的沟壑大川村落圩场传扬……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