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留在斑驳光影里的不变初心




姚骏骊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一身旧军装,挂满功勋章,记录那些年经历的枪林弹雨;一块旧钟表,色彩斑驳,见证不变的军人本色。他的一生都在践行党旗下的誓言,诠释军人的使命担当,坚守本色,初心不改。他就是延安市宝塔区临镇镇石村的99岁退伍老红军康文华。这位儿孙眼中的“硬汉”、邻居眼中的英雄,在年近百岁之际,仍然严格要求自己,无私奉献,不失军人本色,无愧“英雄”荣光。
99岁高龄的康文华耳朵有点聋,说话需要大声喊才能交流。儿子康武兵说这是以前打仗时被炮弹震坏了。知道有人来采访,康武兵在纸条上写了“讲讲抗日战争的事”一行字递给康文华。
沉思片刻,康文华说:“打得很惨烈,战士们都死了,但最终我们赢了!”
康文华口中打得很惨烈的战役就是平型关战役。当时是康文华所在部队的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寇,战斗进行了一天,子弹打光之后变成“肉搏战”。最终歼灭了当时号称“钢军”的日军精锐部队。
75年前,康文华加入刘志丹游击队,不久又被整编成了红二十八军,他被安排在彭德怀的司令部当警卫员。从此,就一直做警卫工作,所在部队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以及平汉战役。特别是平汉战役,给他的印象最深。也就是在那一场战役中,康文华的耳朵被炮弹震坏了。
1942年5月,太行山大扫荡,左权将军为了掩护部队撤离不幸牺牲。就在同一年,康文华参加抗大第八期学习班,随后,被分配到皮定均第七分区司令部——豫西游击支队任排长,后来因表现突出升至连长。
“我们在安阳、沙河、漳河、丰乐等地区对进犯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反击。那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发生的事情。到了1949年,我在太行七分区工作。”康文华说。
在康文华挚爱的一套旧军装上,佩戴着1956年荣获的“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和“八一勋章”。“这都是毛主席发的。”康文华自豪地说。
从1949年到1958年,康文华一直在原北京军区后勤上工作。1962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村建设,他带着老伴及4个孩子回到了老家延安市宝塔区临镇镇石村。回到农村后,因为缺少粮食,老伴因饥饿患上了食道癌去世。然而,无论生活多么困难,康文华从来没有想过要依靠谁。直到1978年,远在北京的康克清老大姐打听到他已经回到老家后,从北京给他寄来了问候的信件。也正是这封信件被民政局得知后,才确定了康文华的身份,同时解决了粮食问题。
康武兵说,回到石村的这些年,父亲一直跟他住在一起,生活再困难,父亲都不愿意开口向政府提要求。康武兵知道,军人出身的父亲一生正直,不愿意给党、给国家添丝毫麻烦。
康武兵的媳妇李常凤一直照顾着康文华,她很清楚公公的脾气,“掉在地上的东西,只要不是自己家的,都不让捡回来。”“最见不得我们浪费粮食”“衣服穿烂了,也要补一补再穿,绝对不能扔。”
康武兵坦言:“父亲其实有机会离开农村。以前待过的部队好几次要接他走,他都没同意。”康文华总是说,老了,不能拖累国家。年近百岁,他依然保持着规律的作息和生活。
康武兵笑着说,墙上的钟表就像部队的命令,父亲时刻遵守,早上5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一分钟都不耽误,就连吃饭吃药也必须掐着时间点。
“我的大儿子、女婿全都是义务兵。”采访结束时,康文华突然大声说,言语中满是骄傲。在他看来,能为国家做贡献,是一生的骄傲,战争年代是,和平年代也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