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吴堡:三种模式引领产业扶贫
  摆脱贫困奔小康
  ——讲述全省27个脱贫县(区)的脱贫故事
  本报记者 鱼玉军
  上有两位八旬老人,下有3个上学的孩子;生活债务压身,自身病痛折磨。4年前,吴堡县辛家沟镇深砭墕村村民霍维应的生活过得非常艰辛。2015年,霍维应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同吴堡县其他贫困户一样,享受包括产业扶贫在内的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自此,他家的变化日新月异,全家的生活令人刮目相看。
  贫困户的生活大变化
  霍维应今年52岁,患有类风湿疾病十几年,双手、下肢都已变形,干不了重活。前几年,他不仅治病花费大,而且3个孩子都在上学,尤其是两个女儿上大学开支更大。家里主要靠妻子种地的收入支撑。虽然大龄单身的弟弟也在极力帮助他们,可八十多岁的父母也需要照顾,一家9口人的生活捉襟见肘。
  2015年,霍维应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全家在医疗、教育、产业、就业等方面享受一系列扶贫政策。尤其是在产业发展方面,村里为他整理了6亩土地,栽植了山地苹果,村集体帮他管护3年,然后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霍维应还依靠产业扶贫资金和自主创业补助开办了烟酒副食零售店,村干部为其办理了烟草专卖许可证,每月经营利润有七八百元。
  “现在经过中医治疗,我的病情控制了,家人也享受就业扶贫政策。在政府的帮扶下,家里还养了20多只羊,窑洞也翻修了。”霍维应激动地说,“全凭党的政策好,我才脱了贫,生活才有了盼头。”
  据深砭墕村党支部书记霍学农介绍,全村有村民152户37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99人,除4人为兜底对象外,其他贫困户都已脱贫。
  三种模式助农增收
  同霍维应一样,在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吴堡县6796户1487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奋进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仅剩593户961名在册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7%,多年的贫困县已顺利“摘帽”。
  “我们在严格实施各项扶贫政策的同时,兼顾短平快产业和长效产业、个体项目和集体经济齐抓,探索形成3种产业扶贫模式。”吴堡县扶贫办主任薛润平介绍。
  据了解,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吴堡县有67%选择了自主发展模式。吴堡县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长短结合、多点支撑”的思路,确定4264户10063名贫困人口发展种植养殖产业。从2017年开始,吴堡县对原有的产业扶持办法进行了大幅调整,将传统种养业、经济林规范管理、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电商等多个门类全部纳入扶持范围;将补助上限从每户5000元提高到单项产业最高1万元、每户累计最高2.5万元;对自主发展的多个产业项目一同给予补助,且不限定补助次数,补到上限为止。
  搭载新型经营主体是另一种帮扶模式。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吴堡县引导他们入股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保底分红”“养殖托管”“订单收购”等形式,建立起以“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和“电商+加工企业十合作社十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目前,全县有55个新型经营主体吸收了1716户贫困户。
  统建统管统分的光伏扶贫模式,是吴堡县贫困群众的普惠项目。由于多数贫困村不具备光伏电站建设条件,吴堡县在城郊贫困村租赁土地建设联村光伏电站,实行全县光伏收入统一分配,覆盖所有贫困村。目前,全县统筹资金5595万元,建设联村光伏扶贫电站10个,总规模7500千瓦,预计年总发电1050万度,年总收入787.5万元。
  “2019年,吴堡县安排超过2亿元的扶贫资金,用于脱贫攻坚的稳固提升。另外,今年全县计划有140户315人脱贫,目前都已符合脱贫指标要求。”薛润平说,“下一步,吴堡县将针对薄弱环节和排查出的问题,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并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确保建档立卡人口在2020年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