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不怕没办法,只怕没想法”
——记略阳县观音堂村脱贫致富带头人熊成忠
    熊成忠(左)在切土豆丝,准备做饭。

  本报记者 姚远 文/图
  “党的扶贫政策好,干部在帮你的时候,你就要顺势站起来!”脱贫户老熊经常开导村里的贫困户。
  老熊名叫熊成忠,今年57岁,是略阳县接官亭镇观音堂村村民。7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观音堂村,经过一座小桥,走完一段Y字形水泥路,山上绿树葱茏,几座白墙黑瓦的房屋镶嵌其中,老熊的家就在那里。
  熊成忠4岁时,因为感冒误食了药,导致双目失明,他也因此没上过一天学。熊成忠兄弟姊妹6个,他排行老二,全家8口人,日子过得紧巴。
  眼睛看不见了,生活更加艰辛,熊成忠学会了做饭洗衣日常技能,渐渐长大了,他还学会了下地干活。
  “地里的农活,除了不会撒种,我什么活都能干。装矿石,我比别人装得快,我现在还学会了酿酒……”乐观自信、开朗豁达,这是老熊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家里人多,粮食不够吃,熊成忠就想办法种菌棒木耳挣钱养家,不但解决了全家人的温饱,还有余钱。因为解决了吃饭问题,父母便把“当家”权交给了熊成忠。
  老熊家后山有座矿山,他平时跟矿上领导关系搞得好,所以把积蓄拿出来买了一台拖拉机,放到矿上拉运矿石。“我装矿石,兄弟开拖拉机,两人合作挣钱。”挣到了钱,熊成忠又买了第二台拖拉机。“还是我装矿石兄弟开车,我装矿石的速度比别人快。”回想起年轻时干活的劲头,熊成忠满脸的笑容。
  后来,矿石企业不景气,拉运矿石收入也大不如前,熊成忠就开始琢磨,经营商店,贩运柴油。“柴油刚一到,他们就排队抢着买,挣钱就跟捡钱一样。”但好景依然不长。
  不管怎样,家里还是有了些积蓄,熊成忠统筹安排,先后给哥哥和弟弟修房子、娶媳妇,妹妹也纷纷出嫁了,眼看自己成了大龄青年。“你将就自己过一辈子吧”“你养不起人家”,亲人消极的声音充斥在熊成忠耳边。
  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凭借聪明和勤劳,熊成忠还是赢得了一位姑娘的芳心。1998年,熊成忠结婚了,一把菜刀、一口锅和三个碗,借住了半间偏房,开始了夫妻俩的新生活。
  熊成忠头脑灵活人勤快,靠传统手艺酿造苞谷酒,但一直都是小打小闹。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工作队员三天两头来到家里,帮助老熊谋划致富产业,还帮忙申请贴息贷款4万元,联系勉县一家酒厂,让他去学习酿酒技术。“本来要花一万多元才能学到的技术,我只花了几千块钱就学到了。”老熊充满感激。
  “县残联知道我想酿酒,就帮我粉刷墙面、做隔断、装电线,还给我了3000元启动资金。”老熊说。
  去年,老熊收购玉米1万多公斤,酿酒4000公斤,每公斤卖30元,收入1.2万元,扣除成本,纯利润4万元左右。“酒糟发酵是最忙的时候,我要临时雇人来帮忙,每天100元工钱。”老熊说,他现在也算是一个小老板了。
  熊成忠的励志故事,成为当地扶志扶智的典型,教育和影响着一批“等靠要”的贫困户。他成了名人,上门买酒的人也多了起来。
  在熊成忠家的瓷砖墙上,贴着“光荣之家”和“乌鸡养殖帮扶户”匾牌,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熊成忠的儿子当过兵,复员后到湖北一家工厂打工。家里老两口,除了酿酒,还养殖了2000多只乌鸡。去年,老熊家脱贫了。
  “他把自己的苦藏在心底,从来不给别人说,老熊是一位很有骨气的人。”帮扶干部夸个不停。
  今年5月,熊成忠注册了一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营中药材、农副产品购销和酿酒等。“不怕没办法,只怕没想法。”老熊说,国家的政策好,他想继续扩大酿酒规模,长期雇人干活,创建自己的品牌,多种些中药材和多养些乌鸡,把产业慢慢做起来。
  “我就不信那个邪,还过不上好日子!”老熊说话铿锵有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