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陈炉红军小学: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扫码关注相关报道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记者再走长征路
  本报记者 赖雅芬
  1937年,红二方面军进驻铜川市印台区陈炉古镇,高举党旗、发动民众、救亡图存,在这片热土上播撒了革命的火种,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做好了政治思想和军事准备。今天的陈炉古镇,不仅有深厚的红色基因,更有千年不熄的炉火传承,在历史光辉的照耀下,散发出新的光芒和力量。
  顺着瓷罐垒成的墙壁,踩着瓷片铺就的小路,7月26日,“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来到位于陈炉古镇的陈炉红军小学,深入了解红二方面军、贺龙元帅和这所学校的故事。
  贺龙元帅曾捐助红军小学
  一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贺龙元帅奖学纪念碑”。校长牛宝军介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红二方面军奉命驻防富平、同官(今铜川市)等县。1937年2月6日,贺龙、关向应率红二方面军直属机关,由泾阳县云阳镇移驻同官县陈炉镇。当时适逢寒假,便将指挥部放在县立第二高级小学(以下简称二高小学),即现在的陈炉红军小学。
  牛宝军告诉记者,那时候当地百姓对红军有些误解,不敢接近他们。红军战士就主动帮百姓扫地、挑水、剪头发,和他们打成一片;红军还在二高小学的操场上召开了军民大会,贺龙、关向应等参加了大会。会上贺龙就当前国内的形势发表了讲话,动员、号召群众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洪流中。
  “寒假结束后,贺龙看其他学校都开学了,就问二高小学为什么没有开学,负责人解释说怕开学后孩子们吵闹打扰到司令部办公。贺龙知道后决定让学生们第二天到校上课,司令部搬离学校。几个月后,红二方面军离开陈炉镇移驻富平庄里镇。”站在“贺龙元帅奖学金纪念碑”前,牛宝军满怀深情地说,“临走时,贺龙元帅给学校捐了钱,叮嘱一定要把学校办好,这也是贺龙奖学基金会的雏形。”
  “虽然红二方面军只在陈炉停留了几个月,却在陈炉留下了星星之火。”牛宝军说。
  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陈炉红军小学的一切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红色文化传承。这所建于1922年的学校,迄今已走过97个年头。2019年5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陕西铜川陈炉红军小学授旗授牌仪式在此举行,陈炉红军小学成为铜川市第3所红军小学。
  在牛宝军的带领下,采访团一行依次参观了学校的两个专题展室以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主题长廊。记者所到之处,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
  随行的印台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陈有仓介绍,红军战士时时严格遵守革命纪律,办事说话都很和气,并且和群众打成一片。贺龙元帅也经常挤出时间同战士、群众一起观看红军剧团的演出,同年轻人、小孩玩耍。
  “陈炉红军小学目前有6个教学班、28名在岗教职工、67名在校学生。现在学校有几件重要的事情要坚持、实现,一个是红色基因和陈炉镇特色陶瓷文化传承要坚持做下去,再就是要确保家庭贫困的孩子有学上,尽可能地上好学。”校长牛宝军表示。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