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石雕和古树 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传承


本报记者 陈新涛
何二茂,1970年出生于富平县城关镇卧龙村。30年前,他是全村第一个发展苗木种植,到如今成立陕西林景绿化工程公司,旗下拥有苗圃面积2500多亩,收集保护了大量石刻石雕和古树。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探索,让他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苗木园林景观行业的翘楚,先后当选为富平县花木协会会长和陕西省园林商会副会长。
7月19日,本报乡村文艺创作联谊会富平采风基地在何二茂苗圃挂牌成立,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您最早是怎样想到从事苗木产业的?之后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的?
何二茂:我是在1990年成立的卧龙苗圃。最早是因为个人爱好,从阎良公园和花卉报刊上寻找苗木品种,我在自家地里种,妻子骑着三轮车拉出去卖,慢慢地就开始步入正轨。
回顾我30年的创业经历,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990年到1999年,我先在自己的地里和村里租种的土地上种植苗木,当时面积不到5亩。其间,我到广东和浙江考察,发现跨地区租地很普遍。这就让我过渡到第二个阶段,从1999年到2010年,我开始向外拓展,最先在离我村30公里之外的地方租地不到100亩。从2011年至今是我第三个阶段,我先后在富平淡村和蒲城等地流转土地,如今几处苗木的规模达2500余亩。现在,不同于起步阶段的品种单一,我现在主要以成品苗木经营为主,常见的为雪松和大白皮松。
记者:这些年来,公司在扶贫带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何二茂:我通过前后流转的2000多亩土地,付给农民流转费从每亩600元到1200元不等,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出门打工。通过对一些无法外出打工的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园林务工,每天收入80元以上。园子里,平时干活的人数基本维持在80人左右,每年发出的劳务费超过300多万元。
苗圃走上正轨之后,我积极鼓励和支持村民种植国槐、女贞等绿化苗木。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我还帮扶村上的贫困户,大家只管种树,树种、销售等均由我解决。开始只有一小部分群众响应参与,但随着市场销路的不断扩大,订单不断增加,群众的收入也翻倍,原来持观望态度的群众也纷纷要求加入我的花木合作社。目前,全县近百户群众加入花木协会,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
记者:在发展苗木产业的同时,您是如何想到收集保护古树怪树?
何二茂:2016年,我参加全国苗木贸易交流活动,看见南方的榕树和内蒙古的胡杨林后,感到特别震撼。回到陕西,发现咱们这边修路和盖房拆迁时,很多大树被破坏或挖掉,从一开始觉着没有价值,到后来我慢慢地转变观念,开始特意收集保护一些造型奇特的怪树。经过这几年的坚持,现在已经收集三四千株。
我收集保护种植的怪树,包括之前收集的石盘、石磨等,这些都并非我个人的财产。在这些石雕和古树上,有历史的沉淀、文化的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然景观。我下一步准备办“树博园”“植物教育基地”“石头石刻博览馆”,让这些石头和古树焕发二次生命,方便更多的人来参观和学习,成为宣传富平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