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回首
车轮变奏曲
  邢军

  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简单纯朴的如同那一望无垠的黄土地,一年四季两料庄稼,村子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十岁的我走得最远的地方是庄户人家赶集的小镇。
  那时候,农村人外出主要靠自行车。村里人去八里开外的镇上赶集,男人骑着自行车,后座带着女人,女人怀里抱着小孩,前面车梁上坐着大孩子。没有自行车的人只好结伴步行,经常也会看到拉着架子车去赶集的农家人。
  父亲带着两岁的弟弟去宝鸡看望姑妈,我和母亲提着土鸡蛋、菜籽油和农家醋去送他们。穿过村边的羊肠小道,沿着南坡下去,到了塬下的眉麟公路,才能等到益店镇开往宝鸡的班车。那时候,这条线路一天只有一两趟车,好不容易看到班车晃悠悠地驶过来,但里面已经是满满一车人了。父亲吃力地挤上去,把带的东西放好,车门已经关了。母亲只好把弟弟从车窗塞给父亲。
  破旧的班车像一头忍辱负重的老黄牛慢吞吞地行走在上塬的公路上……
  1989年我考上中专,到宝鸡市财经学校上学。那时候,北线客运班车倒是增加了不少,只是从镇上到宝鸡坐班车要走近三个小时。公路坑坑洼洼,班车走走停停,每次坐车一路颠簸下来,我都会头晕恶心、呕吐不止,就像得了一场大病。
  20世纪90年代初,老家几个亲戚在新疆做生意,每年春节过后返回新疆的车票,几乎都是我帮忙代购。在他们出发前三天,我就要去火车站的售票大厅排长队买票。春节前后的火车站人头攒动,每回买票都让我头疼,直到送他们乘坐绿皮火车走了,我才可以松一口气。
  时光荏苒,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农村早就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结束了过去下雨天深一脚浅一脚两腿泥的日子。乡间小路上行驶的小车随处可见,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过去回老家三个小时的路程,现在驾车只需一个小时。乘坐飞机翱翔蓝天不再是普通老百姓的幻想,家乡的亲戚往返新疆与宝鸡之间,再也不用我提前排队买票了。他们坐在家里,只需拿出手机,轻轻一划就能把机票搞定,过去三四天的行程,现在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到达。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一直晕车的我竟也拿上了驾照,开着自己喜爱的小车行驶在流动的风景中,我像小鸟展开翅膀自由地飞翔。蔚蓝的天空下,一座座雄伟壮阔的立交桥四通八达,一条条蜿蜒逶迤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犹如一根根鲜活的血脉,盘踞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列车疾驰而过的呼啸声唤醒沉睡的疆土,奏响一个伟大时代砥砺奋进的乐章,描绘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画卷。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