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05版
用劳动和创造托起电网梦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三秦工匠”禹康
    国网安康供电公司开展配网架空线路不停电更换导线项目。

    国网安康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开展不停电更换导线项目。
    禹康在检测电力设备。
    国网安康供电公司首支女子带电工作组。
    国网安康供电公司“禹康劳模创新工作室”青年职工业务交流。
    2013年4月,国网安康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赴四川抗震救灾电力抢修。
    禹康被授予“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称号。
  王缠卫
  披星戴月点亮万家灯火
  6月3日,朝阳初升,充满朝气的一天又开始了。
  安康市汉滨区巴山西路,禹康和8名电力抢修队员已经集结在国网安康供电公司门前。此刻,他对大家言简意赅地说:“抢修越到最后,难度越大。大家加把劲,这是人和时间在赛跑!”
  禹康,今年39岁,体格健硕,一米八的大个儿往那儿一站,给人一种安稳的感觉。
  汉滨区双龙镇瓦屋村,山不高,路难行,弯道一个接一个。重型吊车载着4吨多重的水泥电杆,从山下往山上盘旋。不料,正前方路窄弯小,大吊车不敢冒险通行。
  禹康下车看着寸步难行的汽车,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他尽快拿出方案:这是一条电力主线路,如果不及时恢复供电,将影响到这一辖区上千名群众的正常生活。吊车开不上去人上去。他拿出电力人的那股子闯劲,准备把水泥电杆扛到抢修点。
  “行不行?”有人担心地问。
  “行!”禹康说着就安排任务了。
  此时已近中午,大地像个烤盘,上晒下烤。大家步履匆匆各就各位,6人负责扛,3人负责轮换,只听一声呼喊,水泥电杆已被大家齐心协力地扛起来。行进的队伍中,禹康像一只“领头羊”,带领着大家一鼓作气把电杆扛到了瓦屋村。
  下午5时,禹康和所有登杆人员都系好安全绳,做好了登杆准备工作。不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队员顾不上欣赏静谧唯美的风景,紧锣密鼓登杆、拉线紧线。晚上9时,瓦屋村顺利送电。此时,队员们已经连续奋战了13个小时。当他们踏着皎洁的月光返程时,禹康把那山峦中的点点灯光看了个够,这才离去。他说他热爱这点点灯光,爱这平凡又具有挑战的工作!
  汗水浇筑奋斗历程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少年时期,禹康就流露出对电力工作的兴趣。他的父亲禹国强在基层供电所工作,他的母亲在安康缫丝厂工作。在禹康的记忆中,父亲非常勤奋,晚上看书学习经常到凌晨。而到了星期天,父亲就带着他跑上跑下地巡线。那时候,路窄一些,也不平整,走到半路上下起雨来,路面就像一条烂泥河,父亲背着他,给他讲哪个村线路老化需要更换,哪家电表已经更换,哪个村又立上了新电杆……这灯火能照亮山里人回家的的路。
  1997年10月,禹康从学校毕业到了基层供电所,从事配网运检工作。“电力行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如果接错电线,麻烦可就大了。用户反映的问题,一定得给检查出来。”这是当年师傅对禹康的教导。
  万事开头难。禹康听着记着,他专心致志地学习三相电表,无功电表等电力基础知识,学习立杆、放线,苦练配电设备架设和杆上作业的一招一式,手掌心磨起厚厚的茧子。他一声不吭,始终坚持他要走的路,他认定这条道路会带给人光明。
  2004年,禹康主动承担了22条10千伏配电线路的走径图、单线图和网络图的绘制工作。他白天跑现场画草图,晚上熬夜录信息。半年时间,徒步行程6000多公里,熟记每条线路和接线方式。2006年,他被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聘为B级技术能手,并担任“配电及电缆线路运行与检修技术能手”组长。
  2006年4月,国网安康供电公司(原为安康供电局)成立首支带电作业班,全公司抽调4个人,禹康因为经验丰富、威信高而成为首任班长。
  人体一般只能承受36伏电压等级以下,带电作业是在10千伏高压等级以上进行作业,以确保用户得到不间断的电能供应。此外,带电作业操作人员需具备团队精神、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体能,适应高温天气大“烤”,因此它有电力行业“特种兵”之称。
  新成立的带电作业班几乎是白手起家,经验与技术一片空白。当时开展带电作业禹康也并不了解,但一想到安康电力今后能开展带电作业,便特别兴奋和激动。他决心带出一批人,走出一条路,为开展带电作业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工具和设备没有配齐,禹康从商店购买塑料口袋,当做绝缘遮蔽毯,按照带电作业的规律和要求,严格操作。他白天练习操作,晚上学习理论知识,常常夜里12时睡觉,凌晨4时起床,一步一步摸索前行,路子越走越宽阔。
  2006年8月31日,带电作业班有了第一辆绝缘斗臂带电作业车。禹康摸这里看那里。
  “现在,安康电力有各种规格特种作业车7辆。”禹康的师傅、老电力人陈健康自豪地说,禹康对第一辆车特别有感情,把它保养得非常好。十几年了,这辆车还能正常带电作业,非常了不起!
  2010年,安康发生“7·18”洪水灾害。面对灾情,身为党员的禹康在“创先争优”的阵地上充分发挥着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接连3天的电力抢修中,他顺利完成“水涨到哪里,电就停到哪里”的任务后。心石村的老张家是一幢二层楼,电能表箱装在楼梯拐角处。老张搬来一张桌子让禹康试试高度,哪想木质的桌子经水浸泡后已经腐朽不堪,禹康一脚踏上去,桌子“哗”的一声散了架,他顺势撑在泥里的左手钻心地痛,之后左手就没了知觉。“左手食指骨裂”,这是医生给出的诊断。复位治疗后,医生叮嘱禹康“近期尽量不要活动左手”。可他一咬牙,出了医院径直又回到了心石村。当这个小区286块电能表全部更换完毕、各家窗户里重新亮起了灯,他再次全力以赴投入到抢险恢复供电的第一线。禹康说,有了电,城市就能活起来,有了电,居民生活就能正常。
  2011年10月24日,禹康作为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代表,参加国家电网公司在山西省举行的首届10千伏架空线路带电作业技能竞赛,同全国电力行业26支参赛队的156名选手进行激烈角逐。
  强中自有强中手,全国队员各显神通。集训期间,禹康看清了自己的弱点是爆发力。于是他每天绕操场跑步,直到跑不动,他仍坚持奔跑着,直到把体力消耗殆尽,直到突破自己的极限。
  这次竞赛,禹康以第7名的好成绩被授予“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称号,他成为国网安康供电公司获此荣誉的第一人。
  晚风微吹,坐在桌前,禹康翻开竞赛日记,“吃苦精神”“充分自信”“团队合作”等一个个关键词时时刻刻激励着禹康在奋进中成长,实实在在见证着禹康的成长之路、奋进之路。
  2012年,禹康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劳动获得荣誉,同时让他的方向更加明确,一次又一次向困难发起冲锋,更能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困难。
  灾后抢修,恢复供电是重要的标志之一。2013年“4·20”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按照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统一部署,安康供电公司成立抢险分队,集结队员20余人和抢险车辆3辆,与大部队会合之后,火速奔赴芦山、大川镇重灾区。一路上余震不断、飞石滚落,禹康沉着应对,绘制了300余页现场勘察图,抢修恢复3条10千伏约50公里供电线路。在体力严重透支的情况下,他毅然放弃换休,始终坚守在抗灾一线,他只有一个想法,尽快让受灾群众用上电。禹康和他的团队连续奋战15天,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多项抢险任务,用汗水和真诚为灾区送去光明与温暖。
  “禹康师傅像个不知疲倦的‘铁人’,在工作中总是冲在前面,用真情服务点亮万家灯火。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打动着我们。”国网安康带电作业班青年员工徐磊说。
  禹康把多年来积累的配网运检方法、经验、绝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员工,并根据每位员工的体形、姿态、作业习惯等特点,量身打造训练方案。他常鼓励大家,年轻人要有一股闯劲,敢于在学习和工作中克服困难,正是因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人的能力就会像充电一样,把你的电容给扩大。
  在禹康的带领下,成长起来的安康带电作业班,不忘成立初期“服务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点亮人民美好生活”的庄严宣誓,始终怀揣希望与梦想,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生力军”成了“主力军”。队员从4人增加到17人,平均年龄28岁,其中共产党员14人,实施带电作业5137次,累计供电量6172.5万千瓦时。
  二十多年来,禹康巡线4万多公里,亲手绘制线路图1200余张,完成倒闸操作、故障抢修等2万余次,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保证了居民正常供电,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2016年6月,禹康荣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人生价值在于创造
  2018年8月,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李玉赋到“禹康劳模创新工作室”调研,对禹康长期扎根生产一线,总结归纳的“创新工作法”给予高度评价。李玉赋寄望国网安康供电公司全体干部员工,保持干劲和职业荣誉感,立足岗位、坚定信念,用劳动和创造托起中国梦。
  不知不觉中,禹康已做了十几年的“工匠”。和禹康的同事聊起“禹康劳模创新工作室”,他们说,禹康能从“完美”的设备中挑出毛病,用简单的几句话记在本子上,千方百计想着创新的办法,所以创新成果不断。
  2006年9月,禹康创新成果“一种连接验电器和绝缘杆的连接装置”,首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功解决了巡视人员验电登高这项技术难题。2008年,他发明了“ABB跌落式熔断器操作装置”和“绝缘隔离装置”,再获两项国家专利……几年后,禹康又创新发明了一种“配网智能化巡视采集装置”。这种装置,外行人无法具体描述其技术细节,只能说它打破了常规的巡线方式,具有某些先进技术。它能将电力线路故障信息实时体现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巡视人员站在地面上就可以实现观测线路故障点,并将资料存档。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2012年12月,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以禹康和带电作业班为基础,成立了全省首家“禹康劳模创新工作室”,两年之后,被陕西省总工会命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
  “‘创新’这个词是不好随便用的。但是,想来想去,我还是把它用到禹康身上。”谈到禹康,国网安康供电公司吴卫东说,没有别的字眼更能概括他的特色。在我的印象中,他具有新时代电力人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
  2006年3月,禹康和同事外出线路抢修,他看见同事拿着绝缘杆在水泥电杆上用挂钩挑熔管,突然挂钩滑出,3公斤重的熔管从15米高空跌落,同事本能地躲闪,好险!砸到了安全帽。传统工具操作有安全隐患!禹康想创新这种操作设备。
  那一年,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禹康的办公桌上增添了新的“朋友”,它们是空心钢管、弹簧、铁棒等物件。只要有空,禹康就仔细观察,耐心调整。有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好像这些“朋友”能说会动。当这些“朋友”组合在一起的那一刻,禹康脑子立即闪现过一个念头,成功了!一种闪闪发光的“跌落式熔断器操作装置”诞生了。它能牢牢固定住熔断管,并防止从高空跌落。这一创新发明结构简单、便于携带、安全可靠,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在电力线路维护中发挥出重要作用。2008年,此项技术创新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认证。
  2015年3月,“工匠”和“工匠精神”成为热词。禹康以工匠精神鞭策自己迈入更广阔的创新天地。这一年,他身边多了一群好学、有想法的新同事。这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对现代化智能设备非常熟悉,能够熟练运用高科技设备。在禹康带领下,团队成功研制出“自融冰交流器模型”,彻底解决了电网线路依靠停电方式人工除冰难题,填补了国内外在不停电融冰技术领域的空白。2016年,该项目获得QC(质量控制)国优一等奖。
  2016年,针对电力检修更换导线、大型旁路电缆展放车作业受限、更换期间停电时间长、大面积停电等因素,禹康酝酿着不停电“架空导线旁路作业法”,他要实现让沿线电力用户在“零”感知的情况下对线路更换。
  “不停电更换电力线路”顾名思义,这是一项高难度项目,当时这项技术在陕西省尚无先例。那段时间,禹康被一大堆书籍、资料、线路图包围着,一堆资料本上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图线。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创新进展并不理想。
  每一项创新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耐得住寂寞的“工匠”。是的,禹康热爱生活,热爱事业,更热爱这座山川秀美的城市。他站在汉江公园堤岸上,两岸景色尽收眼底,汉江之水带着远古的精魂和当今的宏愿,日日夜夜流经这里。历史和现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他思绪飞扬,灵感喷涌。
  “我一定要把它创造出来。”这是禹康的性格。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奔波、顿悟,2017年3月2日,禹康和他的团队在汉滨区黄沟路10千伏线路上,以旁路作业法成功带电更换架空导线。这真是件大喜事!这标志着安康供电为提高供电可靠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原来导线更换至少需要停电1天,现在不需要停电1秒就能完成。禹康和他的同事都激动不已。一位同事说:“禹康成功地填补了国内这一项目的空白。这对电力优质服务有着重大意义。”
  这期间,汉滨区一处山体滑坡,导致一根主线水泥电杆存在安全隐患。一家设计院到现场察看后建议,要么对滑坡地带实施加固处理,要么迁移电杆。两项建议预算花费上百万元。禹康设计出一种方案,实际花费3000多元,至今这根水泥电杆稳如铁塔。
  2017年金秋,中央首次提出“引导企业家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弘扬工匠精神”。2017年10月,“禹康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授予“陕西省示范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2018年,禹康荣获“三秦工匠”荣誉称号。
  在荣誉面前,禹康更加专注,他把主要精力倾注在传、帮、带上面,努力寻找开发青年职工创造的途径。他先后为国网陕西电力系统培训学员3600人次。他培训的学员有5人被聘为陕西省技术状元;2人获得“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称号;5人获“陕西省电力公司技术能手”称号;10人获“安电工匠”称号。8项创新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32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经测算,各类应用创新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800余万元。
  劳模精神世代传承
  禹康的父亲禹国强老人,今年73岁,是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老一辈劳动模范。6月5日下午,笔者见到了带着眼镜正在看书的禹国强老人。提起电力工作,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禹国强老人说:“我做了几十年的电力配网工作,现在禹康也在做。电力配网就是10千伏以下线路,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比如小型生产建设、居民家中用电等,它牵扯到千家万户,事情庞杂琐碎,没有滴水穿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件事是干不好的。禹康和我们两个星期也见不上一面,回来也只是打个照面,再就是工作中遇到困难,回来探讨一些问题。家里有老人,他在外面放心不下,我们操心也是情理之中。多少年来,哪里有灾情,哪里出现电力故障,哪里就有电力抢险‘部队’。就像这次刮大风,他领着同事去抢修,他也得操心,要保证安全的把人带回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哪个村要是竖起电线杆,接通电线,整个村里就像过年一样喜庆和热闹。”老人回忆说,那年月电力设施基础薄弱,用的是木电杆,容易腐烂,线路停电是常有的事情,而且是大面积停电。“我们既是搬运工又是巡线工。从电杆组立到变压器安装再到电能表更换,都是自己干,相互之间进行比赛,一个比一个干得欢。禹康参加工作以后,取得一点成绩,大呼小叫,我说,你给我好好干,把活干好再说话。我熟悉安康的大街小巷,谁也骗不了我,他们叫我‘活地图’。我去工作现场,一看谁干活是‘四不像’,二看工作进展到什么程度,做到安排以后的工作心中有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电力抢修车、不停电带电作业车替代了原来的一些作业方式。但是艰苦奋斗永远是电力人生活的主旋律。”
  交谈时,笔者了解到,禹康还资助了两名学生。在国网安康供电公司,许多电力人像禹康一样,他们不忘初心,践行社会责任担当,把美好传递给更多人。2012年12月,国网安康供电公司成立国网陕西张思德(安康配变)共产党员服务队,禹康担任队长。共产党员服务队坚持“你用电我用心”的工作方法,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积极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几年来,共产党员服务队共开展各类抢修24750次,开展自愿服务754次,为社区孤寡老人、弱势群体提供帮扶活动……同时和汉滨区鼓楼社区党委共同建立了“支部联建”,把每月15日作为电力服务宣传日。这里的住户常常夸赞,共产党员服务队活儿做得又结实又漂亮,他们常年帮助社区孤寡老人,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不留名。
  安康瀛湖美景如画。这里以前建有国家电网水上营业厅,如今,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交电费都用上了互联网。但是,禹康和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服务一如既往,他们经常开着摩托艇进行巡线,服务当地群众,保障用电。
  清晨,路上还带着夜雾的湿润,空气是如此清新。站在国网安康电力公司门前,“人民电业为人民”几个字在朝阳下闪闪发光,它随时提醒这里的每一位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服务国计民生。新时代,国网陕西电力人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勇前行。G
  (图片由国网安康供电公司提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