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周至:脱贫路上“马蹄急”
  摆脱贫困奔小康
  ——讲述全省27个脱贫县(区)的脱贫故事
  开栏语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广大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截至目前,我省周至、扶风、太白等27个县(区)成功退出了贫困县序列,在全省树立了榜样。为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奋发向上、增收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今日起,本报推出《摆脱贫困奔小康》专栏,全面展示27个县(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突出成绩和好的做法,生动再现我省广大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陈新涛
  三年来,24762户8965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23914户87870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2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54元。
  三年来,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累计扶持带动1.34万户贫困户发展猕猴桃3.69万亩,7853户发展苗木、花卉1.69万亩,1万余户发展杂果、中药材、蔬菜等2.84万亩。
  三年来,先后投入3.2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298个,完成绿化面积2.58万平方米、村内道路建设面积13.68万平方米。
  ……
  这是一组组令人可喜的数字。翻开成绩单,周至县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跃然眼前。
  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公告,周至县等23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西安市唯一的贫困县脱贫“摘帽”。
  6月13日,记者走进周至县,还原这份成绩单背后的故事。
  联村党委 “联”出脱贫新样板
  竹峪镇张龙村、丹阳村、鸭沟岭、民主村、中军岭、北西沟以及翠峰镇农林村都是省定贫困村,为了让这些贫困村合力脱贫,2017年9月,周至县成立了全省首个村级联合党委——丹阳联村党委,由浙江挂职干部王乃祝担任联村党委书记。
  联村党委提出实行“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以苗木产业为主导,组建绿化公司,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除了3亩多地自己种外,村上把我家剩余的4.47亩土地进行了流转,一年分红2902元。”丹阳村脱贫户云正凤说。
  如今,昔日的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155户脱贫户2018年人均收入11534元。
  产业扶贫 激活“造血”内生力
  2017年,集贤镇赵代村周思红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干部赵利军利用政府产业帮扶资金给周思红购买了肉牛,鼓励他发展肉牛养殖。同时,赵利军联系农技人员,对周思红家原有的6亩桃树和猕猴桃树进行科学指导。
  “现在,我家的桃树、猕猴桃树产出的果子质量、产量都有大幅的提高,肉牛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去年年底,我家种植和养殖经营收入都超过了1万元,顺利脱贫。下一步,我还要继续扩大规模,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远。”周思红说。
  周思红只是周至县发展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贫困群众有了短期可见效、长期可持续的脱贫增收项目,周至县产业扶贫这盘棋活了起来,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也被激活。
  基础设施 补齐发展“落后点”
  边远和贫穷曾是王家河镇双庙子村的代名词。该村位于秦岭北麓,位置偏、地势险,基础设施落后。
  “坐着摩托车上山,在羊肠小道上颠来晃去,一路上我脑中的弦都紧绷着。”西安市莲湖区北关街道办事处纪工委书记汪青回忆,2015年他第一次去双庙子村,那里落后的景象让他印象深刻。
  后来,在周至县委、县政府和莲湖区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双庙子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破旧的房屋已被修葺、泥泞的小路变成柏油马路。村里的青壮年回来了,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脸上绽放着笑容。
  “截至目前,周至县在册贫困户仅剩848户1787人,其中低保、五保贫困人口784户1598人。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后,让剩余贫困人口尽早摆脱贫困,绝不让一个人掉队!”周至县扶贫工作办公室主任李安济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