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农村改厕:一场从“面子”到“里子”的革命
——我省持续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程扫描
    临潼区相桥街道办事处刘村改厕现场。

    省改厕技术指导小组在临潼区零塬村进行现场指导。
   本报记者 陈新涛 黄敏 文/图
  “以前,农村都是露天旱厕,每到夏天,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现在用的水冲式厕所,跟城里人的卫生间一样,干净又卫生。”6月18日,临潼区穆柯寨村下俭组67岁的田淑娥颇有感触地说,新式厕所让患有十多年腰椎病的她生活质量改观不少。目前,下俭组24户村民中,已有13户完成改厕,其他11户也将在今明两年陆续完成。
  农村“厕所革命”涉及资金、技术以及一整套生活方式与观念的变化。去年,我省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2018-2020年)行动方案》,其中明确,通过实施三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到2020年底,力争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户数累计超过600万户、普及率接近85%,并实现粪污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基本得到有效治理。

  1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没有冲水设施,没有排污管道,蚊蝇乱飞,是过去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如厕环境,不仅影响村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也制约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现在,不仅家里没什么异味,整个村子也闻不到以前那种臭味了。空气清新了,路面干净了,村子更美了。”临潼区新丰街道办事处坡张村村民叶开正,谈起改厕前后的变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2018年4月23日,西安市农村“厕所革命”启动暨现场会在临潼区举行。随后,临潼区迅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全面启动农村无害化户厕提升改造工作。
  “去年以来,临潼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全面推进,先行选择美丽乡村示范村作为试点,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整村连片进行高标准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并将全区19个贫困村全部纳入改厕范围。”临潼区卫生健康局爱卫科负责人贾强介绍,作为临潼区第一批试点先行村,坡张村改厕经验丰富、技术完善,现已完成无害化户厕提升改造494户,厕具统一使用三格化粪池式。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厕所的变革牵动着整个村风村貌的变化。”贾强说,除三格化粪池式,临潼区根据每个村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改厕方式。
  临潼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郭宏欣告诉记者,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全区将改厕任务落实到村,延伸到小组,分级分类开展改厕技术培训,引导组织群众规范使用和管理农村厕所,确保“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
  “农村‘厕所革命’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农民生活理念的变革。去年,全区农村厕改工作已圆满完成。今年是我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攻坚年,全区上下将继续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坚决完成3.5万户的改厕任务,为建设美丽健康新农村奋发作为。”临潼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刘勇强说。
  2 改厕享补贴零投入
  改厕虽然是几平方米的小工程,但每户千元左右的支出也让不少村民打了退堂鼓。自从农村“厕所革命”的任务提出后,为鼓励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我省在财政投入上开足马力,从设备购买到施工改造,只要是按照标准建造,村民就能领取国家补贴金。
  以西安市为例,将用3年时间,在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蓝田县、周至县,以及西咸新区和国际港务区推行农村无害化户厕50万座,主要推广完整上下水道水冲式、三格化粪池、双瓮漏斗式、三联通沼气池式、粪尿分集式五类无害化卫生户厕,每座补助2000元,建设管理费每座补助60元。
  “以前的厕所清理靠人担车拉,非常麻烦。现在每家每户进行户厕改造,我们没有掏一分钱。再过两三个月,等管网改造好后,就不用再为清理粪池发愁了。”仲夏时节,灞桥区狄寨街道办事处金星村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现场热火朝天,70岁的村民蓝昌羊充满期待地说。
  曾经的金星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每逢下雨,污水横流,泥泞不堪,村民出行难。2017年以来,金星村被狄寨街道办事处确定为重点打造的9个美丽乡村之一,村民依托樱桃产业实现增收致富,村容村貌显著改观。
  “此次,政府采用PPP合作模式,引进北京市政路桥公司对我们村污水管网进行改造,直接连接市政管网,彻底解决了之前污水横流的问题。”说起污水改造工程,村主任蓝锦庄很是自豪。
  狄寨街道办事处党委副书记邹永平介绍,西安市的市政管网已经铺设到狄寨原上,为四周村庄实施改水改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由政府统一为村民进行改造,所有费用村民不用花一分钱,真正将便民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3 激发乡村蝶变活力
  “厕所革命”在深化乡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农村污染的同时,也在不断助推着生态旅游和乡村振兴。
  位于杨陵区西北方10公里处的王上村,北依三畤原,南与秦岭相望,隋文帝泰陵坐落于此,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五泉镇派驻该村干部张慧星介绍,村里的改厕工作采用高标准建设,去年年底完成151户改厕,统一修建了9平方米的卫生间,配有一个蹲便器和一个坐式马桶,统一安装花洒、门窗和贴瓷。
  “依托隋泰陵历史文化资源,已经有李社民等5户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每到周末生意红红火火。除了村民家中的现代化厕所外,村里还建了一座三星级旅游公厕,使用起来很舒适,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体验感。”张慧星笑称。
  有着“天然氧吧”美称的黄龙县,更是把推动“厕所革命”向旅游乡村倾斜,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完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该县龙湖景区公路沿线的农家乐,所有的旱厕改成了水冲式厕所,外观装修漂亮,内部干净整洁。龙湖景区农家乐老板李业珍说:“开始办农家乐的时候是旱厕,有气味还不好打理,后来把旱厕改成了水厕,没有臭味了,环境也好了,来的客人越来越多,营业额比之前明显增加。”
  去年,黄龙县在7个乡镇实施农村改厕3000座,同时将农村改厕与沼气池建设、改厨、改圈相结合,实现了粪便、秸秆、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降低了土壤和水源污染,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
  手记
  农村改厕,改出幸福感和获得感

  ■陈新涛 黄敏
  农村改厕表面上看事情不大,但事关农民生活质量,事关农村卫生环境,事关农村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按照我省三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计划,明年年底要实现农村改厕600万户、普及率接近85%的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各地要下大力气,更要用巧力,解决好规划设计、技术和资金等难题。
  我省广大农村自然气候、区位条件、地形地貌、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既有山区分散居住形态,也有平原集中居住形态;既有城市近郊的富裕村,也有正在“摘帽”的贫困村。建设标准、技术模式、设施装备等要求不尽相同。
  因地制宜,规划先行。西安市临潼区等一些区县,紧密结合村庄实际,根据地形地貌、农村生产方式、疾病流行特征和农户生活习惯等,采用适合当地的改厕模式,防止了生搬硬套和“一刀切”。尤其是,将农村厕所粪污治理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有效衔接,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行。一些生态旅游村、美丽村庄、环保模范村、深度贫困村等,更是将此次改厕工作当成了一次发展契机,实现了完美蝶变。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小事虽小,也要办好。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用心、用情解决这些小事,既熨帖了“面子”,又缝好了“里子”,让村民“方便”的同时,拥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