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绿水青山好风光










尹娟奇 陈耿剑 本报记者 李冀安 文/图
夏日,有“陕西千岛湖”之称的瀛湖核心地域汉滨区瀛湖镇,远山经果林木生机勃勃,近山种植基地热火朝天,镇内湖内岛屿星罗棋布,沿江村组镶嵌于瀛湖周边,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瀛湖镇总人口43210余人,农业人口39859人,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78户12946人(其中在册贫困户1850户5465人、已脱贫1928户7481人),占全区9.1%,贫困发生率为13.7%;贫困村16个,占行政村(农村社区)的61.5%,其中深度贫困村3个,贫困户451户1513人。经过几年持续努力,全镇共退出贫困村2个(桥兴村、郭家河村)、2018年脱贫人口751户2847人,贫困发生率较上年度下降6.7%。
为破解农业大镇万人脱贫难题,该镇坚持党建红色引领、产业绿色发展思路,围绕“产业富镇、生态宜居、实干兴镇”三大主题,建好“四支队伍”,持续奋斗,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绿色脱贫之路。
每个贫困村都有绿色产业
瀛湖镇总面积232平方公里,辖26个村和1个居委会,现有产业园区24个,其中市级园区8个,区级园区16个,合作社12个涉及9个村。全镇围绕魔芋、茶叶、林果、黄花菜、苗木花卉、中药材、中蜂养殖、禽畜养殖八大优势主导产业,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规模发展。现全镇发展茶叶3.15万亩、鲜果1万亩、核桃8000亩、种植辣椒等蔬菜1000亩、食用菌5万袋,养猪6850头。同时利用瀛湖独特的地理位置,有效探索乡村旅游、农业观光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农家乐138户,确保贫困户有效增收。
天柱山村是“三变”改革全省示范点。在天柱山村核桃示范园,村两委先后争取到700万元项目资金修建园区基础设施,并作为可收益物化资产,通过股份合作形式投资入股到公司。园区流转131户农户土地3650亩,并与之签订协议,以土地资源和政策性惠农资金入股公司,量化为农民持有的股金。瀛天公司负责人潘建龙说,从2010年开始建园至今,已是安康唯一的全产业链园区,涉及农产品的生产和深加工,每年有150万元用于土地和群众薪酬支出。
行走瀛湖,不时可以见到农户房前屋后的蜂箱。镇脱贫办副主任曹文保说,汉滨区山野老农蜂业合作社在10个贫困村发展20个养蜂场,养殖中华蜜蜂2000箱,通过劳务就业、提供中蜂、订单收购和股份合作等帮扶措施,带动了12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全镇养蜂已发展到5000箱。
清泉村是获得汉滨区首个农产品“地理地标认定”的清泉枇杷所在地,村党支部书记张家根带领全村从1993开始种枇杷树,截至2013年全村459户村民有300多户都上了种枇杷树,这两年,不少年轻人都不外出务工,安心在家种地了。
在沙沟村,绿景公司在沙沟河流域发展2500亩茶叶种植产业,农户通过获取劳务费和土地流转费达到有效增收;对分散种植户,由公司免费提供籽种肥料、技术指导,茶农采摘出鲜叶,企业上门收购;农户可根据市场自主选择销售方式,极大地调动了茶农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了公司和农户的互利双赢。
瀛湖镇在文化产业上采取“村两委+公司+贫困户”的入股分红模式。陕文投在桥兴村投资700万元,同时村上注资300万元,由村两委牵头成立旅游公司,将48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后,剩余252万元以2万元的等额股份分给全村126户贫困户作为入股资金,按照1万元分红800元,即每户贫困户1600元,从而使得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得股金的方式直接增收,更实现了村集体、贫困户、公司的共同发展。
每户贫困户都有安全住房
沙沟村先后新建的2个安置社区致力于解决160户贫困户的住房问题。一排排新建的两层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沙沟村村主任赵龙军说:“原来住的地方路不通,吃水也比较困难,居住环境极差,现在搬到沙沟安置点,环境变美了,住房安全了,在社区居住,在园区务工,群众都说做梦也没想到变成了产业工人。”
瀛湖镇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人因户定房、坚持群众意愿”的总体思路,超前谋划、充分考虑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进村入组到户深入调查,积极宣传动员,并邀请重庆设计院对社区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按照全覆盖、均匀化原则,计划总投资5.1亿元,在原瀛湖、玉岚、南溪三个片区各规划建设3个集中安置点,在全镇范围内共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社区11处,确保辐射至全镇各村组。同时该镇坚持将产业园区建设和社区建设相结合,以社区建设促进产业园区的发展,以产业园区发展助推社区建设,有效促进搬迁群众持续增收。2018年底所有安置社区的主体建设已经完成,目前基本达到了全部交钥匙入住条件,有效地解决5000余人的住房安全问题。
每个村组织都是“一杆旗”
瀛湖镇充实和加强扶贫干部队伍,精准选配镇驻村工作组,进一步整合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贫困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四支队伍”,提高贫困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精准扶贫的工作能力。沙沟村整体经济相对落后,贫困人口较多,属于深度贫困村。沙沟村村主任赵龙军说:“过去通村主干线公路已经硬化,但公路病害严重,农网改造只覆盖了4个村组,部分村组饮水无安全保证。”
2018年3月,汉滨区人社局人事管理股股长朱恒来到瀛湖镇沙沟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多等状况,朱恒积极联系安康绿景公司,带领群众发展茶产业,形成了“企业+园区+农户”脱贫模式,把留守在村的老人、妇女和家庭困难的群众都链接到了产业链中。目前,全村建成的2500亩茶园已成为沙沟村的支柱产业,茶产业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让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据统计,茶园带动该村229户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户年均增收1500余元。目前,沙沟村路通了、水来了、电有了,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沙沟村的变化只是全镇一个缩影。在瀛湖镇,每个贫困村都有“四支队伍”,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主力军团作用,筑牢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而且把最“硬”的人派到最硬的战场,为打造脱贫尖兵、完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保障。
每一天大家都充满干劲
2019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也是汉滨区实现整区脱贫的攻坚之年。瀛湖镇从抓好“两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就业扶贫、惠民政策落实、深度贫困村脱贫、新民风建设六个方面,解决全镇农村人口安全住房问题,补齐农村基础设施漏项短板,解决贫困户增收问题,提升贫困群众满意度,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下一村一户一人,激发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该镇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严格落实“三单式”管理,形成“八办两组”到村督查检查、联村领导建立周任务清单、镇脱贫办成立业务指导组、镇纪委成立暗访组督查警醒四个层面全方位脱贫工作推进机制,全力为整村脱贫“摘帽”打下坚实的基础。
瀛湖镇每个村的工作队队长由镇上副科级干部担任,每周列出责任清单,周五总结完成本周任务情况。瀛湖镇镇长李兴春说:“我们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尽量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工作做到前头;充分发挥全镇统筹作用,找短板、补弱项,强化保障措施,统筹协调,全面部署落实,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