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回首
父亲也是水利人
  马亚娟

  方圆数里人总喊我的父亲为“管水老汉”,我怎么也想不到刨了大半辈子黄土的父亲能和“水利”扯上关系。
  从郑国渠到白公渠,从郑白渠到泾惠渠,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水利工程古迹隐约可寻。如今的泾惠渠是一个由泾河自流引水的大型灌区,灌溉着泾阳、三原、高陵、阎良、临潼、富平6县(区)48个乡镇的146.3万亩农田,占全省2.4%的耕地,生产出占全省5.8%的粮食,哺育着120万人口。
  水利兴则农业兴,水利兴则民心安。以泾惠渠为主干,支流流向渭北黄土平原,将生命之源输送到这片黄土地的角角落落。在这浩大的水利工程体系里,有一支默默无闻的队伍,这就是水利人。
  父亲是泾惠渠五支渠栎阳水管站二段七斗的斗长。我不知道把作为农民的父亲划为水利人是否合适,但我真切地感受到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在泾惠渠下属的一个小支斗上不分昼夜地奔波着。小斗渠管辖的近千亩农田绿了又黄,种了又割,哪块地多少亩,哪块地水流得快,哪块地容易聚水……父亲都了如指掌。
  斗渠沿子窄而不平,荒草极易生长。父亲穿着一双布鞋、手执一把铁锨,在四公里长的渠沿上来回穿梭,荒草铲了长,长了再铲。一到灌溉期,父亲就更忙碌了。不分白天黑夜,只要大渠有水,他会给需要浇地的人家通知到位,提醒他们撒肥料,修好地头的引流渠。有的人家外出打工,眼看地里庄稼干旱缺水,父亲会打电话征求主人家意见,如果需要,就替他们浇地。父亲有好几个记录本,上面记载着农户的联系方式、土地面积、浇地的具体时间等等。
  冬灌时候,数九寒天,碰上极端天气,渠里的水结冰,造成淤堵。父亲会在半夜提着锄头,参与水渠打冰,并把容易堵塞水流的柴草捞上岸。寒冬腊月,父亲半夜回来,头发上的汗水结成冰块,棉衣也因出汗变得湿漉漉。农村的事情总是琐碎而复杂,经常有因浇地闹矛盾的事情发生,父亲总是心平气和地平复他们的恼怒,然后顺顺当当地完成各家田地的灌溉。
  我悄悄问父亲:“爸,管水浇地是不是很挣钱?六十多岁了,你咋不要命呢!”
  父亲笑着说:“不管挣不挣钱,农民的地总得浇水,农民就盼好收成哩,再说这事总得有人来干!”父亲用最简单的语言阐释着他自己的人生哲学。
  我相信还有众多如父亲一样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坚守着自己平凡的岗位,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肩头的一份责任。父亲懂得一位农民的本职,一位基层服务者的职责,一位水利人的担当,始终保持一颗善良、质朴之心,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