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脱贫路上展新颜


本报记者 王根平 文/图
搬出了穷山沟,住进了新楼房;社区工厂上班,赚钱顾家两不误。5月28日,记者走访了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福安小区的住户,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成为新市民后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过去住土窑,现在住楼房;过去做饭用柴火,现在用电磁炉;过去用旱厕,现在是水厕,方便又卫生;过去收入少,想出门打工,因为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不敢离开;现在,下了楼就能上班,家门口就能把钱赚。”福安小区住户王永峰激动地说。
福安小区是耀州区委、区政府脱贫攻坚精准施策,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移民搬迁的安置社区,目前已入住贫困户215户。小区里绿树成荫,砖红色的小楼引人注目,建筑风格简洁大气。与别的小区不同的是,楼下停车位鲜有轿车,而是停了不少农用车。
走进4号楼王永峰家,现代化的家具家电应有尽有,地上铺着地板砖,客厅墙上贴着“勤劳致富”的墙贴画。王永峰和老伴曹凤侠常年患病,家庭因病致贫。曹凤侠因骨折刚刚出院,行动有些不便,她告诉记者这次住院七八天,住院费用将近四千元,通过农村合疗及贫困户优惠政策,她实际只花了27元。
63岁的王永峰原是文岭村人,过去一直住土窑,家里穷盖不起房。2017年,他家享受移民搬迁政策,住进了福安小区。“多亏党的好政策,做梦都没想过咱能搬出土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王永峰说。
与王永峰住在同一栋楼的高明发是小丘村人,以前住的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年久失修,电线老化,存在安全隐患,如今住进楼房,了却了一块“心病”。这几年,高明发一门心思种核桃树,收入逐年增加,加上儿子在外打工,日子越过越好,已顺利脱贫。
为从根本上解除山区群众居住的安全隐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耀州区按照“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四化同步、一举多赢”的思路,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
2018年,耀州区引进陕西凯美聚服饰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全区第一个标准化社区扶贫工厂——福安社区服装加工扶贫工厂。厂房面积1300平方米,主要生产加工校服、童装、运动装。同年9月底,该工厂正式运营。
距离福安小区不远处有一座崭新的二层楼房,墙面上书写着“扶贫先扶志致富靠自己”八个醒目大字。这是一座专门为贫困户建起的服装加工厂。每天,数十名女工在这里朝九晚五地忙碌,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8小时工作制生活。
“以前,老想着出门找份工作,赚点钱早点脱贫,但家里有病人和小孩走不开。现在,政府不光解决了住房,还给咱在家门口安排了工作。”白瓜村贫困户吕传兰在服装厂干活,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这份工作对身体条件要求不高,活也不累,按件计酬,吕传兰完全可以胜任。
李普彩也是该小区贫困户之一,家里种有核桃树、花椒树,这几年受“倒春寒”影响,收成不好。由于丈夫患病,离不开药,生活开销大,一度感到脱贫遥遥无期。进入服装厂工作后,家庭收入稳定,极大缓解了经济负担。李普彩说,她会珍惜政府提供的岗位,尽心尽责干好工作。“不等不靠,勤劳一定能致富。”李普彩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用工优先考虑贫困户,每月底薪1000元,每天生活补助5元,再加上全勤和计件奖励,干的好一个月能拿2000元。这样算下来,贫困户家庭一年最少增收2万元。”小丘镇社会保障站站长岳亮说。
福安小区的住户说,白天他们去工作,晚上到广场运动,还可以到社区书屋看书充电,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如今,他们不仅适应了新生活,而且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包括教育理念和对新事物的认识。他们相信,通过自身的奋斗和付出,日子会一天比一天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