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张新怀的“面皮世界”
    张新怀(左二)与宝鸡面皮协会会员商讨行业发展方向。

  张黎江 本报记者 边浩 文/图
  一到夏天,作为“三秦套餐”之一的面皮,是不少人舌尖上的美食。那么,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面皮,能否成为人们致富门路?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扶风农民张新怀做到了。
  从大铁锅到面皮机
  说起张新怀,你可能不认识他,但是,你说不定吃过他生产的面皮。时钟拨回到1994年。张新怀带着妻子从扶风县杏林镇来到宝鸡市打工。由于微薄的收入不能满足日常的生活开支,他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卖面皮,这个对技术和资金要求不高的行业,成了他的第一选择。
  一开始,无资金,无设备,张新怀到处找人借,仅凭十袋面粉和一口铁锅,把面皮加工作坊办起来了。由于分量足、味道好,他加工的面皮供不应求。随着不断发展,他逐渐做起了面皮批发生意。
  靠手工制作,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成本高,还不能按时给客户供货,张新怀就想,能不能用机器替代人工,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出口味和传统工艺一样好的面皮?后来,张新怀经过无数次试验,研发了“富方圆牌”多功能面皮机、米皮机、粉皮机和洗面机等系列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这些机器畅销全国,远销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内蒙古鄂尔多斯的蔡磊在网上看到张新怀的面皮机,慕名找到他。经过考察,蔡磊买了一台面皮机开始创业。现在,依靠面皮生意,蔡磊年收入30多万元,在鄂尔多斯拥有一间商铺和两套商品房。蔡磊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准备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开一家100多平方米的面皮旗舰店。
  面皮机不但为城乡自主创业者打开了致富之门,也为张新怀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仅2018年一年,张新怀的面皮机销售额就超过500万元。
  从一人单干到抱团发展
  从2016年起,张新怀成了面皮行业的名人,继续卖面皮机,守好面皮产业,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但是,他认为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于是,他与几位业内人士成立了宝鸡市面皮协会。张新怀说,在宝鸡地区做擀面皮的商家有上千家,规模大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在急速增长过程中,宝鸡擀面皮的口味、食材卫生以及包装销售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亟须正规的部门加强监管。
  “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宝鸡面皮经营者应该珍惜这个品牌,只有这样,才能越做越大。”张新怀说,“协会成立的目的是加强沟通协调,促进行业自律、产业合作,抱团发展,共同富裕。”
  因残致贫的宝鸡市金台区金台村村民张建平,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艰难。宝鸡市面皮行业协会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专门安排工作人员手把手教他在淘宝开了“博远食品特产馆”。
  “我的‘杂八得’擀面皮,不到3个月的时间,销售额就2000多元。”如今,张建平已经脱贫,今年还被省商务厅、省扶贫办评为“全省电商脱贫明星”。
  据统计,宝鸡市面皮协会现有会员120家,其中大型加工厂20余家,线上网店、微商、平台1000余家;线下实体店与摊位在宝鸡地区的三区九县(138个乡镇、12个街道办)有4100余家,其中有发展潜力的品牌20多个。提供食材、物流、机械设备、设计包装等服务的企业有120余家,从业人员3.5万余人,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从面皮协会到电商之路
  现在,走在宝鸡街头,随便一家面皮店都可以真空包装,还可以通过快递销往全国各地。可以说,电商销售模式已经渗入到每一位经营户的心里。不过,在宝鸡面皮走俏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隐患:一些包装袋上没有生产日期、厂家和地址,对宝鸡面皮的品牌、声誉以及整个行业带来不小的伤害。面对这种情况,张新怀有自己的新打算,他要带领大家走电商之路。
  2018年,宝鸡面皮特产线上商城上线运营,通过权威平台为全国消费者遴选出最优质的宝鸡面皮和宝鸡特产,每一份产品甚至原材料都可以“追踪溯源”,让大家吃得美味、吃得放心。
  在电商平台的推动下,宝鸡面皮已经打进全国各地的市场,走入千家万户,收获众多好评。张新怀准备用5年时间,将面皮做成百亿元规模的大产业。
  据了解,宝鸡面皮现在常规线上日销售75万份,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年出口额5000万元左右。截至2018年底,宝鸡面皮全年线上线下销售额40亿元。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团队正带着资金和人才来到宝鸡,打算加入宝鸡面皮产业。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