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扎根旱塬育新种




本报记者 黄河 文/图
五月的麦田,微风吹拂,麦浪滚滚,一派丰收的景象。跟往常一样,已经退休的梁增基一大早就走进试验田,查看小麦的长势和籽粒饱满情况。
今年86岁的梁增基是广东人,1961年,他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响应党中央“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自愿来到长武县,扎根这里58年,一直钻研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
刚开始,梁增基就经历了小麦连年的冻、锈、旱、涝、黄矮病等自然灾害,重灾年份减产70%以上。当时,全国科研单位少,引种也解决不了问题。在没资料、没资金、没助手、没劳力、没经验、没技术的条件下,梁增基决心走自创条件、自力更生育种之路。
以后,每隔七八年,梁增基都会推出一个出色的小麦品种。先后培育出“秦麦4号”“长旱58”等国审品种3个、省审品种4个,在陕西渭北、甘肃陇东南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有的甚至还推广到山东、河南等地,增产2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他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成果奖两项、农业部技术推广一二等奖两项;梁增基本人还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中国好人、陕西省首届三秦楷模、陕西省第五届道德模范等荣誉。
长武县农技中心主任曹群虎告诉记者,梁增基在小麦育种上有四大贡献:一是解决了小麦抗锈难题,最早实践“用锈病独立抗源,分区育种”,育成的品种在种植区形成“锈病隔离带”,阻隔了锈病远距离传播危害;二是在旱区率先育成推广半矮杆大穗粒品种,解决了抗倒高产不耐旱的难题,并把旱区小麦由高细秆易倒伏小穗粒的低产作物变为高产作物;三是用远亲多品种复合杂交强化选育法,育成的品种最先解决了条、叶锈、白粉、叶枯、倒伏、干旱高产优质等全面综合抗性和优良特性问题;四是用调节播种期,解决了过去植保育种专家长期想通过育种而未能解决的小麦病毒问题。
2005年,梁增基退休,至今居住在50平方米的安居房内,家里一台老式彩电,一张老式沙发,客厅摆放着几个小凳子,墙上挂满在全国各地的获奖照片。
如今,梁增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试验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为他所培育的“长武631”“长航一号”还没有最后鉴定完成。
“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培养一支科技创新团队,把我长期积累的育种经验和育种阵地延续下去。我还想在有生之年,培育出1到2个旱塬强筋高产抗逆综合性创国内一流水平的小麦新品种,为粮食安全提供长远的服务。”梁老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