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平利:“社区工厂”成了脱贫的“梦工厂”
脱贫攻坚的陕西实践
本报通讯员 熊荣军
平利县是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重点县,全县有贫困村79个、贫困户18507户,贫困发生率22.4%。到2018年底,该县贫困发生率降至9.8%。
为了真正让群众摆脱贫困,平利县率先试点建设新社区工厂,使“农村社区小工厂”成为“就业扶贫大产业”。“社区+工厂”的模式为秦巴山区精准扶贫走出一条新路。
异地搬迁 催生“平利模式”
2010年遭受“7·18”特大洪灾后,平利县按照陕南移民搬迁部署,许多村民需要实施搬迁。平利县先后建设112个集中搬迁安置区,累计让28555户83307人搬进新居。
随着大量人员搬进社区,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有的家庭积蓄少,有的劳动力缺技术,有的没稳定收入……
虽然通过搬迁解决了群众的安居避险问题,但这些群众原本依靠原来的“一亩三分地”能够维持温饱,现在搬下山,远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山林,进入城镇和社区后,如果无业可就,就会成为“住在楼房里的贫困户”。
调研发现,平利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加工产品时大部分工序需要手工完成,大多采取以件计酬,对工作时间、场所限制不严,具有工人上手操作快、管理相对松散的特点,非常适合需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妇女完成。
“靶向”摸清后,该县随即把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有机结合起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创办社区工厂,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平利县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带就业,探索了“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模式,在全县全面发展社区工厂。
“社区+工厂”的模式不仅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有效解决了“三留守”等社会问题。正如药妇沟社区居民吴丰珍所说,社区工厂让她“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晚上下班了还可以去广场跳跳舞,在休闲的社区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创新实践 打造“社区经济”品牌
平利县在响应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搬迁社区,创办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业态的“新社区工厂”,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成功探索出一条“就业式精准扶贫”新路径,奋力打造西部“社区经济”知名品牌。平利社区工厂成为全国2017精准扶贫十佳典型之一。
香港嘉鸿集团在2016年决定把平利县建成西部最大的手套出口基地。现在,平利嘉鸿手套社区加工厂先后建分厂17家,2017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一花引得百花放。杭州合力毛绒玩具、江苏阳光制衣、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一批社区工厂龙头企业已在这里纷纷落户。平利县组建电子元件、服装加工、手工艺品3个产业联盟,通过电商为社区工厂搭建网络销售平台,让社区工厂的产品不愁销路。
5月24日,40岁的黄细燕对笔者说,在嘉鸿手套厂上班两年多,平均月工资2000元,虽然比在外打工赚得少一点,但下班就能回家。以前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时才能短暂的回家几天,还是在家门口上班好。
与黄细燕一样,平利县有一大批搬迁群众在社区工厂上班,拿上了稳定的工资,过上了红火的日子。许多贫困户,也因此实现了“一人进厂、全家脱贫,当年进厂、当年脱贫”的预期目标。
截至目前,平利县先后出台新社区工厂发展十条扶持政策,设立发展基金500万元,引进培育新社区工厂83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经营主体215家,10家电商公司和796家网店,形成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4个社区工厂产业集群,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
如今,平利新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已在陕南多个县区落地生根,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可以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当前,平利县在全力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发展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等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社区工厂+生态旅游”新模式,借助新社区工厂开发旅游商品等新兴商品,不断延伸新社区工厂产业链条,让平利“社区工厂”成为“梦工厂”。
本报通讯员 熊荣军
平利县是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重点县,全县有贫困村79个、贫困户18507户,贫困发生率22.4%。到2018年底,该县贫困发生率降至9.8%。
为了真正让群众摆脱贫困,平利县率先试点建设新社区工厂,使“农村社区小工厂”成为“就业扶贫大产业”。“社区+工厂”的模式为秦巴山区精准扶贫走出一条新路。
异地搬迁 催生“平利模式”
2010年遭受“7·18”特大洪灾后,平利县按照陕南移民搬迁部署,许多村民需要实施搬迁。平利县先后建设112个集中搬迁安置区,累计让28555户83307人搬进新居。
随着大量人员搬进社区,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有的家庭积蓄少,有的劳动力缺技术,有的没稳定收入……
虽然通过搬迁解决了群众的安居避险问题,但这些群众原本依靠原来的“一亩三分地”能够维持温饱,现在搬下山,远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山林,进入城镇和社区后,如果无业可就,就会成为“住在楼房里的贫困户”。
调研发现,平利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加工产品时大部分工序需要手工完成,大多采取以件计酬,对工作时间、场所限制不严,具有工人上手操作快、管理相对松散的特点,非常适合需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妇女完成。
“靶向”摸清后,该县随即把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有机结合起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创办社区工厂,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平利县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带就业,探索了“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模式,在全县全面发展社区工厂。
“社区+工厂”的模式不仅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有效解决了“三留守”等社会问题。正如药妇沟社区居民吴丰珍所说,社区工厂让她“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晚上下班了还可以去广场跳跳舞,在休闲的社区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创新实践 打造“社区经济”品牌
平利县在响应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搬迁社区,创办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业态的“新社区工厂”,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成功探索出一条“就业式精准扶贫”新路径,奋力打造西部“社区经济”知名品牌。平利社区工厂成为全国2017精准扶贫十佳典型之一。
香港嘉鸿集团在2016年决定把平利县建成西部最大的手套出口基地。现在,平利嘉鸿手套社区加工厂先后建分厂17家,2017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一花引得百花放。杭州合力毛绒玩具、江苏阳光制衣、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一批社区工厂龙头企业已在这里纷纷落户。平利县组建电子元件、服装加工、手工艺品3个产业联盟,通过电商为社区工厂搭建网络销售平台,让社区工厂的产品不愁销路。
5月24日,40岁的黄细燕对笔者说,在嘉鸿手套厂上班两年多,平均月工资2000元,虽然比在外打工赚得少一点,但下班就能回家。以前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时才能短暂的回家几天,还是在家门口上班好。
与黄细燕一样,平利县有一大批搬迁群众在社区工厂上班,拿上了稳定的工资,过上了红火的日子。许多贫困户,也因此实现了“一人进厂、全家脱贫,当年进厂、当年脱贫”的预期目标。
截至目前,平利县先后出台新社区工厂发展十条扶持政策,设立发展基金500万元,引进培育新社区工厂83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经营主体215家,10家电商公司和796家网店,形成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4个社区工厂产业集群,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
如今,平利新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已在陕南多个县区落地生根,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可以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当前,平利县在全力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发展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等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社区工厂+生态旅游”新模式,借助新社区工厂开发旅游商品等新兴商品,不断延伸新社区工厂产业链条,让平利“社区工厂”成为“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