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扶贫路上

  柯昌兰

  春末夏初,平利山城已有些夏天的样子,远离县城的正阳镇泗水坪村却仍在春寒料峭之中,村民穿着毛衣秋裤尚觉微凉,下雨天里围炉而坐更为合适。
  在这些或细雨霏霏或阴晴不定的天气里,我们用频繁的脚步丈量着这个村庄的土地。
  几场细雨之后,产业园里的阳荷姜一排排、一行行笔直地挺立,笑迎春风,沐浴春光,努力地生长。你侧耳细听,似乎能听到它们嘶嘶拉长身体的声音。猕猴桃的藤蔓又长长了一些,袅袅娜娜,叶子越发地紫了。野草更加碧绿,疯一样地生长,誓与阳荷姜、猕猴桃一比高下。以前,我们扶贫人员几次进村,一直纳闷,为什么不尽快除草,还阳荷姜、猕猴桃一片干净的生长空间?站在产业园里,欣喜地看着这些小苗的熊主任告诉我们,在阳荷姜刚刚冒出嫩芽的时候,曾经尝试过除草,但是一不小心就将阳荷姜的嫩芽一起锄掉,所以,要等到阳荷姜生长到一定的高度,才可以除草,这样才不会伤及那些幼苗。
  地膜玉米和土豆套种是泗水坪村沿袭多年的一大景观。一垄垄白色和绿色相间的土地和农作物,使这个大山里的村庄增添了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风情。
  泗水坪村有327户农户,其中161户是贫困户。每到一户,除了逐项核实登记家庭基本信息、产业发展、经济收入等情况,我们还要一遍又一遍地宣讲脱贫攻坚政策,逐户了解群众家庭困难和诉求,征求群众对村子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便于接下来进行达标研判、查找问题、补齐短板,抓紧整改和落实。
  由于通村水泥路正在硬化,我们进农户家颇有些周折,多以步行为主,无形之中耗费了更多的时间。板板寨、皮条沟、黑岩沟、红藤沟、田坪、大坪……更多的地名记在我们的脑海,更多的人和事进入我们的视线。
  走进郑远志家的院子,眼前的一幕让我眼眶发热、鼻子发酸。坐在屋檐下一堆褐色的棕叶中间的郑远志一身灰土,正忙着扎扫把,印有“平利县人民政府赠”字样的轮椅安然地守在他的身边。听到我们的声音,他抬起头,灿烂的笑脸瞬间让我的心情放松了下来。还是那样的笑脸,还是那样爽朗的笑声迎接我们。
  多年前,郑远志遭遇一场意外,终生只能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意志没有倒下,他始终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让自己活在阳光中。虽然有政策兜底保障,但是他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房檐下、堂屋里,整齐地码放着一捆捆成品的扫把,那是郑远志辛勤劳动的成果。一把扫把15元,价格不高,但郑远志下的功夫可不少,经过划、削、钻、剪、缝、捆、扎、绑等多道工序,才能做成。在泗水坪村,很多农户都在用郑远志扎的扫把,结实好用,很受欢迎。
  再次走进熊婆婆家,只有熊大爷一人在屋。这位80多岁的老大爷弯腰驼背,看起来精神和身体状况同样的差,对我们的问话,反应有些迟缓。即便这样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老大爷依然天天在地里劳作。得知我们到来,在屋后忙碌的熊婆婆赶忙进屋招呼我们。这位精干的老太太虽已70多岁,但神清气爽、反应敏捷、口齿伶俐。我们离开时,她一直拉着我的手放低声音说:“给你拿两块腊肉,这回一定要拿着,你们关心我,我一直记得。”我婉言谢绝,熊婆婆仍然心有不甘地拉着我的手,送出很远。
  今年新调整给我的帮扶对象秦大妈,虽然已经70岁了,但精神矍铄、手脚麻利、快人快语,一看就是能干的农家妇女。秦大妈一人在家又是喂猪,又是种庄稼。门前大片的土豆长得很茂盛,地里套种的玉米同样长势喜人。除了高血压、腰椎病的困扰,秦大妈最操心在外打工的儿子何时成家。秦大妈身体不太好,我返回单位时已拜托医生同事在入户时专程去看望她,力所能及地给予一些帮助或治疗。对秦大妈心里的担忧,我们在倾听时,也给予更多的宽慰。
  96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廖文才还是和往常一样,在宽阔平整的通村公路上溜达,有时提着一桶油,有时拎着一个袋子,更多的时候两手空空,气定神闲。通村道路硬化即将完成,泗水坪的面貌将焕然一新,相信在这条道路上,会有越来越多像廖文才老人一样悠闲踱步的村民。我们也希望像村文书刘琴所期盼的,等路修好了,路灯亮起了,村里的广场舞也能跳起来。
  我们走在美丽的泗水坪村,感受着村庄一点一滴的变化。未来的日子,我们将继续走在泗水坪的土地上,和勤劳朴实的泗水坪人一起,让努力和汗水结出丰硕的成果,让泗水坪成为更多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