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特色小镇需做足“特色”文章
——我省特色小镇建设状况调查
    青木川古镇热闹非凡。(资料照片)

    袁家村一角。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游人如织。    (资料照片)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已没有往日的繁华。
  本报记者 崔福红 文/图
  建设特色小镇,是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是农民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平台。2016年起,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指导特色小镇相关工作,省委、省政府把重点示范镇建设列为我省重点工作之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目标是到2020年培育1000多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我省蓝田县汤峪镇、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宝鸡市眉县汤峪镇、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杨陵区五泉镇被纳入其中。
  如今,几年过去了,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状况如何?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近日,本报记者对几个特色小镇进行了实地采访。
  成功的小镇靠的是特色产业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位于兴平市,主要展示民俗文化和关中各种特色小吃。民俗街上,皮影表演、泥塑、土织布展示、手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
  马嵬驿是AAAA级景区,免费开放。在这里,游客可以免费观看秦腔老艺人表演的秦腔,免费参观德贤家苑、葫芦仙府等景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大量的客源。
  礼泉县袁家村近年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荣获“中国十大美丽乡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魅力乡村”等荣誉称号,被称为“陕西丽江”。目前,袁家村在西安已开设14家店,在河南、山西、青海等地建立了袁家村基地。记者在袁家村采访时了解到,这里的经营户凭借特色餐饮考核入园,袁家村旅游总公司从未向商户收取房屋租赁费或提成。这种免费入驻、规范经营、定期考查的方法,吸引了陕西、河北、四川、河南、湖南、山东、山西等地的商户争相入驻袁家村。
  记者了解到,袁家村对运营管理细节上的把控极为严格。一位商户举了个例子,餐饮店铺中不允许使用冰箱,以保证食材新鲜,保证游客吃到原汁原味的食品。
  青木川镇是充满传奇故事的历史古镇,电视剧《一代枭雄》的人物原型就来自这座小镇的魏辅唐。在这个背景下,青木川镇的建设确立了特色主题——“传奇小镇”,梳理出“传统、传承、传世、传奇、传馨”五大特色。
  记者看到,小镇格局紧凑,四合院、木板吊脚楼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一位来自四川的游客对记者说,青木川是个传奇的地方,不但建筑有特色,这里的小吃也很有特色,让人流恋忘返。
  发展缓慢的小镇尚未找到特色
  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经典作品《白鹿原》精细地刻画了白氏家族和鹿氏家族几代人的恩怨。故事的发生地,西安向东30多公里白鹿原畔的半坡上,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也应运而生。
  然而,这样一个看似美好的规划项目,如今成为了西安较惨淡的旅游区。目前,景区只有几十户商家还在营业,每天来这里的游客不足千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以下原因导致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日渐冷清:
  第一,同质化严重,内容单一。2017年,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的热播,白鹿原这个独具西安特色的文化符号成为“新宠”。短短两年间,只有200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就分布了5家以“白鹿原”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分别是白鹿仓景区、白鹿原生态文化观光园、白鹿原影视城、白鹿原民俗村、簸箕掌民俗村。这些项目,都将白鹿原文化作为主推卖点,建起相同样式的古建筑,主营业务都是小吃,游客没有其他体验,未充分发挥当地区域性的独特优势,难以吸引人。
  第二,配套设施落后,游览体验差。白鹿原影视城没有配套的停车场,车辆只能停靠在道路两侧,将原本足够宽敞的路面占得所剩无几,导致省道变成停车场,游客堵在路上,毫无游览兴致。
  特色小镇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我们期待,特色小镇的发展能真正释放出城乡融合发展和内需增长新空间,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观点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处长、三农学者、农村电商专家魏延安 特色小镇关键在“特色”,根本在产业。
  现在很多地方一提到特色小镇,首先想到的是大兴土木,拿出大规划引进企业,然后盖楼修公园,最终不见得能把有前景的产业和人才引进来。应该看到,特色小镇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即使在有基础的情况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聚集相关要素,不断发展壮大。
  陕西省社科院农村研究所所长于宁锴 特色小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这几年在全国遍地开花。从特色小镇的评选标准来说,特色小镇要求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很多特色小镇特色并不鲜明。
  要改变这种“特色小镇无特色”的状况,就必须加强对特色小镇的研究,具体可从区位特征、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到特色小镇的独特产业定位,并围绕主导产业进行策划、规划、招商、运营一体化运作,形成整体思路。只有如此,才能使特色小镇的建设真正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手记
  发展特色小镇忌盲目跟风
  ■崔福红
  “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这是“特色小镇”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上。2018年年中,特色小镇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它成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新载体;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发展创造了新平台,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在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前,各地都在全力打造特色小镇。但发展特色小镇万不可盲目跟风。
  首先,特色小镇要重在“特色”。这种特色是因地制宜的,是与当地社会资源经济发展相契合的。我省许多小镇产业发展模式单一、涵盖面窄,往往以初级加工业或旅游业为主且产业规模小、层次低,即便是部分已初具规模的特色小城镇,也缺乏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项目,发展后劲不足。如果单纯为了特色而创造特色的话,就会出现“千镇一面”的尴尬。有数量没质量,最终只能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其次,特色小镇要警惕沦为地产公司新一轮圈地的对象。有些地产公司搞变相的房地产开发,一味圈地建设而不考虑周边配套,小镇商业模式不成熟,后续盈利能力堪忧,留给政府的只能是巨大的财政负担。
  最后,特色小镇的发展还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我们要遵循市场规律,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上,政府只能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万不可越俎代庖。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