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晒太阳

  王建春

  雨后放晴,山里的太阳更金贵。午饭后,二狗、玉凤约好了似的,都往社区中心赶,一来享受久违的暖阳,二来会会邻里乡亲。这庄稼人,一年忙到头,过了冬至,才稍稍闲下。
  “呀!孙猴子搬新房了?挨刀的搞得快呀!”
  “赵富贵家的母猪产崽了?怪不得养猪数一下子从五头变成十八头了。”
  社区中心广场不仅有新民风宣传画和村务公开,还有一个黑板报和“脱贫攻坚在行动”红黄绿展示台,每周图文并茂定时“播报”村民建房和产业进度。村民发现,几天没关注,“新闻”实在多。
  村卫生室张医生见晒太阳的人越围越多,发话了:“镇上评选脱贫光荣户,你们说哪个合适?”
  “哪个都合适!”一个愣头小伙子从人群穿过,冷不丁扭头回一句。
  “就你娃子聪明!哪个不晓得都卖力使劲了?人家要选最有代表的。”正在下象棋的白三叔回了他一句。
  “那我说一个。”玉凤见大伙儿目光一齐投向她,顿了顿,认真地说:“村东头钱满堂最有代表性,今年都六十多岁了,一家三口,老婆子病恹恹,儿子至今是光棍,帮扶前人均收入不到三千元。可人家不等不靠,自己拼命干,养猪十头,种魔芋两亩,改造茶园三亩。今年全家收入少说也有两万元,整整翻了两番多!全国扶贫日那天,他家搬进了新房,县上领导还去祝贺了。”
  “嗯,这个要得,确实有代表性。”玉凤的提议得到大家一致赞同。
  “哎,凤嫂儿,你是他啥人?怎么晓得那么清楚?”人群中有人开玩笑。
  “就这么大的村,哪个不晓得哪个?再说,公示栏写得清清楚楚,你是眼睛不好使了?”这村里男人都爱跟玉凤开玩笑,可没一次占到便宜。
  “哎,哎,说话都文明点,新民风新风尚,孝当先善至上,和为贵礼相让,不带脏话胡乱喊。”白三叔是村里小学的老师,搭话都是四言八句。
  “二组的李顺兵不错,全家六口人,上有老下有小,爸妈智力有障碍,自己腿脚残疾。今年人家改造茶园三亩,养猪十二头,新房也建起来了,两口子还包揽了全村的屠猪行当。他可是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典型啊!”白三叔推荐了李顺兵家。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会儿工夫竟数出二十来户,经过筛选和平衡,最终锁定五户。你别说,群众的眼睛不仅雪亮,心也公道,一个组一个代表,五个先进各有特点:三组周文学买了三轮车,成为本村数一数二的脱贫富裕户;四组吴林社改造茶园十多亩,大胆尝试发展名贵药材,算是本村产业户;五组郑大前是养猪大户,今年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下,下狠心推了旧舍盖新房,是由被动变主动的典型。
  太阳钻云了,大家准备散摊时,玉凤的一句话又把大家拽回来。
  “咦?咋评的都是男的,没一个女的?”
  这下热闹了,一语惊醒梦中人。人群中妇女不答应,叽叽喳喳抱不平。
  关键时刻还是村医张平有办法,两句话就解围了:“都莫争了,脱贫攻坚,无论男女,人人有份,我们以家庭论英雄,怎么样?”
  张平的提议大家一致拥护。于是,幸福村群英谱诞生了:苦干脱贫户钱满堂家、身残志坚模范李顺兵家、产业示范带头人吴林社家、脱贫富裕户周文学家、后来居上户郑大前家。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