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如何当好老大带好头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涌现出多种合作模式,这些合作社在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合作社管理不够规范,未实现妥善的利益分配,缺乏有效的自我发展机制。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农民利益如何保障、产业升级如何实现、自我发展如何持续等问题亟待解决。
靳天龙 文/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为农村各项建设提供了有效载体。近几年,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有些合作社经营好,发展突飞猛进,有些合作社却经营不善,面临关闭。日前,农业农村部第二届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评价研究发布“2019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强”名单,陕西省入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5家。近日,我省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接受本报采访,讲述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做好示范带好头
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庞光镇的西安市森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葡萄种植和销售。在第二届“大西安农民节”上,该合作社获得“西安市十佳最美专业合作社”荣誉称号。
“合作社经营好,能挣下钱,就有带动示范作用。合作社种什么,农民就跟着种什么,合作社就是农民的‘领头羊’。”森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石周鹏认为,合作社应该为农民提供一条龙服务,降低农资产品采购费用,广开渠道帮助销售,避免类似和替代产品的价格竞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西安稞青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荣登“2019年农民合作社500强”名单,全国排名第九,陕西位列第一。合作社创始人李亚荣将无公害蔬菜卖进城里的大超市,带领村民致富创业,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头人。
目前,西安稞青农产品合作社入社农户1100多户,辐射带动周边6000多户。合作社先后通过3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10个无公害产品认证,“稞青”牌黄瓜、西红柿、辣椒、菜豆、茄子等产品荣获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
发展壮大正当时
近几年,中央、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步伐,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鄠邑区农业局农经科科长杨广强说,鄠邑区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01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个,省市级示范社43个。他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多数规模偏小,合作形式单一;大多数合作社成员只有5~10人,市场竞争力薄弱,抵御市场各种风险能力差,合作方式仅处于生产、销售的初级阶段。甚至有的合作社建社有套取国家资金或单纯为在银行贷款方面享受优惠政策之嫌,使合作社起不到应有作用。
杨广强在基层调研中发现,有的合作社内部管理混乱,不能依照合作社章程办事,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收益分配随意性较大,不能体现公平公正,利益机制异化,合作社缺乏凝聚力。另外,合作社资金主要来源于成员股金,资金量小,致使固定资产投入小,设施简陋,可抵押的资产有限,金融机构不愿放贷、不敢放贷,导致无法扩大再生产。
政府支持需到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经历了起初的快速扩张,合作社如今面临不少困难。解答好农民的疑惑,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是合作社继续前行的必答题。农业部门为促进合作社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依托主导产业,将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工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新型合作组织,通过深层次的合作,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市场带动力和竞争力。
二、对目的不纯、借成立合作社套取国家资金的投机分子,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否则取消其资格。
三、合作社要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素质,严格依照章程行事。遵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经营理念,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做到利益分配公平合理,提升合作社凝聚力。
四、加大人才支持力度。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合作社担任技术指导。各镇(街)为辖区内合作社配备1~2名专职辅导员,具体指导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产业化经营。
五、目前国家对合作社扶持力度较小,主要扶持示范社,面窄量小,制约合作社的发展。因此,专家建议,国家应出台支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
观点
合作社监管机制需完善
靳天龙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主要类型之一,显著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组织纽带。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虽然众多,但是经营情况却千差万别。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于宁锴对此谈到,一些合作社有好的带头人和经营技术人才,产业发展实,运行状况良好,一些合作社因各种原因经营困难,还有一些合作社流于形式。
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于宁锴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正确引导和宣传,加快完善合作社管理、监督、运营等机制。从合作社的设立上要多鼓励,简化注册手续,同时要阐明合作社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使创办人从一开始就谨慎思考合作社的持续运营问题。在合作社确实无法运营时,也要允许及时退出,并简化退出手续。合作社的创办和经营是一种创业行为,创业难免会有许多困难,在“干中学”,且学且进步,才是正确的创业态度。
于宁锴认为,要加强对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增强他们的经营能力。对经营中遇到难以预料或者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要采取相应的技术和政策措施予以预防或补救,充分利用银行、保险、期货等国家扶持政策。
言论
专业合作社应在“合作效益”上下功夫
■黄敏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架起了弱小、分散农户经营和统一大市场之间的桥梁,促进了农民与市场的融合对接,维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最大特点是集产销一体,汲取众长,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增强农业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造成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不清、经营权弱化、利益约束机制欠缺,在集约化、市场化、盈利最大化的生产形势下合作效益低下,影响了合作社的活力和发展。
作为农业经济中一种互动性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以“合作效益”为抓手,争取利益最大化,从而推动农业经济走向更大的市场。提高合作效益,应从加强合作社文化的宣传和价值引导开始,让农民了解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实质价值,使农民有兴趣并自愿加入。
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需建立利益约束机制,处理好经营与服务、当前与长远利益、普通成员与领导层之间的关系,明确分工和责任,减少盲目性和重复性。另外,还应加强民主监督,明晰合作社产权问题,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运营有方,执行有力,使每个人清楚自身的责任和利益,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合作效益。